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家精神的根本是人文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12-10-05 09:49:44  


 
更全面看待“人”的本質

  人類的需要與追求,是與其所處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的。若果人類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即相應提升自己的需求層次,低層次的需求就會不斷橫向發展、不斷膨脹,造成許多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當物質的追求已經超出人們的基本需要時,社會的進步只會造成更多惡性的競爭,而最為嚴重的後果即人性的敗墮。的確,如上述的例子,人類的精神已退化至無法領會奧運精神的實質,取而代之的,只是人類對物質(金牌)的渴望。這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一個問題。

  近年來,新加坡社會上屢見不少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衝突的事件。例如在公共交通上因不肯讓座而引發口角、在公共場合裡因不慎碰撞他人而大打出手等事件時有所聞。事態之嚴重,以致國家總理上個月在國慶群眾大會上,以“訓斥”的口吻提醒國人發揮“新加坡精神”,以寬闊的心胸包容同胞與外來移民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對外勤於建交、經貿,對內忙於立國、立民。立民者,即建立國民意識。往後數十年,政府更以建設“新加坡文化”為口號,試圖團結各族的國民,擁抱這一大家共有的“文化”。近年更呼籲國人在此“文化”的基礎上,發揮“新加坡精神”。然而,由於教育的缺失、政策的偏向,近來社會上的種種矛盾,在在顯示了此“精神”仍只是一個口號式的空談而已。這就是以上所提到的第二個問題。

  面對以上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做進一步思考:我們要如何提高國人的文化意識、思想意識?我們要怎樣建設有實質內含的國家文化精神?我認為,答案即在“人”。“精神”,抑或“文化”,都屬於人文範疇。構建一種文化,就是構建一種人文精神,因此“精神”、“文化”與“人文”三者是分不開的,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人”。

  新加坡政府施政,強調“以人為本”,無論是教育、經濟、政治,莫不如此。可是,政府(或社會)所重視的“人”,是人文範疇的“人”,還是政治層面的“人”,這是值得商榷的。兩者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是把“人”當做一個生命的個體,即把“人”還原於一個“人”該有的本質,如人性、情志、意識等,若此,“以人為本”將能開展出文化的建設、精神的培養;後者則是把“人”視為國家政治發展的工具,即把“人”工具化、制度化、規範化,強調其實用性、實用價值,若此,“以人為本”所帶來的,主要是國家體制與經濟方面的建樹。

  後者的“人”,在經濟效益不斷的驅使下,其本身由於缺乏人文方面、文化方面乃至精神方面的充實,物質欲望難以填補。其內心無所追求,心靈空缺無法補足,向外宣洩便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方式。國人在無法充分把握這一精神實質的同時,也缺乏“人文”的培養與熏陶。試問,如此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怎會相互包容、友善?人與社會之間怎會和諧、諒解?可見,“新加坡精神”的本質應當是“人”,即人性化、人文範疇中的“人”。

  奧運精神代表著一個至高的體育精神,是人類共同的理想追求。它不是空談、它不虛無,它的本質是人的本質,是一種人類向崇高理想追求的思想本質。國家、社會亦然。國家精神是每個國民應當追求的。但只有國人的思想本質與理想追求,也相應地提升到如此高度,國家的和諧、國民的包容方能實現。換句話說,國家精神的根本,就是人文精神,如果一味追求經濟效益,重“金”而輕文,任何國家精神也將蕩然無存!

  作者:邱克恩 教育工作者 (2012-10-05)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