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社會如何才能變得更加公平一些?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09:20:43  


 
名校農村背景學生越來越少

  在解決了諸多經濟結構上的問題之後,再來談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才有意義。公共服務主要包括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公共住房等。這些都屬於二次收入分配。不過,也不能簡單地把二次分配理解成為分蛋糕。在任何社會,這些社會政策的確立是消費社會的基礎。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內需社會建設是關鍵,而社會政策又是內需社會的制度基礎。

  社會政策對社會公平的意義很明顯。例如教育。因為教育資源在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分配高度不均,中國社會呈現出了封閉性。在名校,具有農村背景的學生越來越少。即使是他們的學業優秀,也往往缺少經濟資源而不能進入大學。保持社會的流動性是實現社會公平最重要的方面。當然,這不僅僅是教育,各個領域都是如此,包括國有企業、政府等等。

  更為嚴峻的挑戰在於如何打破公共服務領域的特權階層。政府官員(或者“小社會”),一直在享受著特殊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和住房。這些“城堡”內部的公共服務產生著無窮的弊端。第一,這些特權使得政府部門沒有任何改革動機。中國這些方面的改革沒有取得進展後者越改革越有問題,主要是改革者(也就是政府官員)已經有了優質的“公共服務”,而與一般老百姓所要求的公共服務毫無關聯。第二,這個“小社會”的內部交易有效地制約著經濟發展,因為內部交易不產生GDP,或者其所產生的GDP遠遠小於市場價格。第三,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小社會”一直在大量消耗著甚至浪費著本來應當讓全民共享的資源。現在所增加的資源例如養老保險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都流向這個“小社會”,造成了大社會補貼小社會,或者窮人補貼政府官員的局面。不取消掉這個“小社會”,不管如何強調公共服務,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也只會是空中樓閣。

    今天的中國社會到處彌漫著不公平感。這顯然是非常危險的現象。對普通人來說,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有錢人,他們所擁有的一些都缺少合法性。中外歷史經驗表明,社會公平正義的缺失是革命最強有力驅動力。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執政黨需要把實現基本社會公平正義提高到最高議事日程上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