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北會談促成兩岸政治對話初級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2-12-12 09:33:21  


 
  張京育將兩岸政治互動分為兩個階段的這個思路,確實是值得海峽兩岸的當權者和民間學者專家思考的。儘管馬英九現在對進行兩岸政治協商有疑慮,擔心會被“獨派”“汙名化”,因而違背他當初在參與《國統綱領》和“國統會”關係“一個中國”涵義的研擬工作時的初衷,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深水區”之後,就固步自封,躊躇不前,拒絕進行兩岸政治協商;但從他近日的談話看,卻未心會對兩岸政治對話予以完全拒絕。尤其是他所說的“大陸應先提出兩岸和平協定的實質內容”,說明和平協定應扮演何種角色,“可否讓兩岸關係比現在做得更好”,及“兩岸和平協議洽簽必須務實,達到對雙方有利,且維持可長可久的關係”,就有所“鬆動”。因此,如何僅僅捕捉住這個微妙機會,將之擴大延伸,促成兩岸政治對話,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累積互信,壯大有利條件和社會氛圍,形成馬英九去年談到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所需的幾個條件之一的“當人民有需要”,就應多舉辦這種民間政治對話,在民間以至政壇上營造和累積氣氛,在兩岸政治對話的“初級階段”成熟之後,進入由官方主導的兩岸政治對話的“高級階段”,也就水到渠成了。再按照這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或是“量變促質變”的規律,將由官方主導的兩岸政治對話作為兩岸政治協商的“初級階段”,然後促成直接進行政治協商的“高級階段”。因此,這場“台北會談”的現實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其實,即使是在民進黨陣營內,從許多跡象看,也是處於“事情正在起變化”之中。雖然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出於個人政治企圖心考量,及受到黨內“獨派”挾持,仍然扮演著“關門派幫主”的角色,但其實黨內有著更多的“交流派”,甚至是在“潛意識”中還有著“大中華”的意識。比如,曾受陳水扁委託起草“第二共和憲法草案”的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台北會談”上就提出“大陸朋友是不是也應考慮向台灣開放直選,讓台灣人有機會選出你們的領導人?”的問題,儘管從表面上看,他是要在“民主”問題上“將”北京一“軍”,但實質上,還是有“兩岸一國”的“潛意識”。實際上,如果是堅持主張“台灣獨立”,就沒有必要訴求台灣人民有權參加大陸的國家主席選舉了。這種“潛意識”倘能將之緊緊抓往,並予以擴大延伸,是有利於為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以至是兩岸政治協商創造有利條件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