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北會談促成兩岸政治對話初級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2-12-12 09:33:21  


 
  值得注意的是,就連被視為“關門派幫主”的蘇貞昌,對“台北會談”也持積極態度。昨日他就表示,民進黨不會迴避中國,也希望中國瞭解民進黨不是透過國民黨,而是透過各方面瞭解台灣,這樣才會全面、不是片面或一廂情願瞭解台灣。這一次“台北會談”有民進黨同志參加,雖然不代表民進黨,但他們的理念與黨一樣,代表台灣多元聲音。其實,他還是派出了“民進黨的代表”吳釗燮與會,並發表反映民進黨中央的立場的演說的。就此而言,這場“台北會談”就被賦予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有了民進黨人的參與,使得這場“初級階段”的“兩岸政治對話”,較為全面、完整,而不是民進黨人經常批評的北京只是從國民黨那裡獲得台灣地區的民意資訊,因而不能代表全體台灣人民。而且,由於有了民進黨人的參與,也就使得這場民間性的“兩岸政治對話”,具有較高的認受性和公信力,對於日後進行正式的兩岸政治對話時,具有很高的啟發及比照作用。

  民進黨的高級黨幹及前朝政務官參加“台北會談”,這也折射了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態度發生了具有階段性意義的變化。其實,從歷史上說,民進黨並非是“一貫性”的反對兩岸交流的,反而曾經抱持頗為積極的正面態度。最初,民進黨包括其前身“黨外”,是極力主張兩岸交流的。就在國民黨政府尚未宣佈解除戒嚴、終止“戡亂動員時期”,嚴禁台灣居民前往大陸之時,就是後來成為民進黨骨幹成員的“黨外”人士,發起推動兩岸交流的活動,推動及協助老兵返回大陸探親,並主張兩岸經濟合作。而打破國民黨政府新聞封鎖,冒險前往大陸進行採訪的《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其實他倆的政治立場是傾向“黨外”的,後來也成為“扁政府”中的大員,其中李永得現在是高雄市政府政務副市長,是陳菊市長的得力助手。在“黨外”活動史很著名的“橋頭事件”,其主旨還是追求兩岸統一。只是後來國民黨政府在強大民意壓力之下,解除戒嚴及終止“戡亂動員時期”,開放“總統”直選,民進黨“爭自由,爭人權”的主訴求失焦,“台獨”的主訴求上升為主訴求之後,民進黨才開始反對兩岸交流。在二零零八年失去政權時,還發動萬人上街抗議到台北參加第二次“陳江會”的陳雲林。但後來迫於時勢發展,尤其是面直二零一二年“總統”選舉失利,終於也認同了“ECFA”,也不反對兩岸交流了。因此在民進黨內,部份地發生了“否定之否定”的效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