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經濟改革:邏輯與行動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3-01-26 09:51:53  


要研究“頂層設計”,必須要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有個准確的把脈。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訊/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嚴重。現在不是討論“要不要”改革的時候。社會上下對改革滯後的嚴重性已非常清楚。而“改革從哪突破”、採取哪些措施?路線圖、時間表是什麼?遠比“必須加快改革”之類的口號與激進的呼籲更為重要。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文章表示,中共十八大已經向海內外莊嚴承諾:到2020年要實現“兩個翻番”的宏偉目標。如果由於缺乏包括改革路線圖、時間表的頂層設計而貽誤了改革進程,在臨近2020年踐諾十八大目標之前的幾年內,經濟結構的長期扭曲難以支撐預期的經濟增長率,最終導致經濟增速持續滑坡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是,中國經濟即使實現了“兩個翻番”的目標(因為此目標要求本身並不高),但是如果由於決策者對國民所期望的經濟、改革與社會福利目標的最低容忍線不敏感、麻木不清,結果未必不會出現今天大多數人所不願看到的政治後果。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在城鄉居民收入從2002年到2011年年均增長高達11.2%的這段歷史時期內,也正是中國經濟矛盾積累較多、經濟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時期,是收入分配不公引發民怨較大、社會不穩定的時期。況且,危機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結構調整和全球需求的萎縮還將持續一個較長的時間,這決定了給予中國靠持續結構扭曲、粗放式增長來解決國內問題的空間縮小了,時間不多了。

  在中國當前經濟與社會矛盾、風險凸顯期,國人中的多數已認識到,靠零敲碎打的改革已不能解決問題,必須要有“頂層設計”。拖拖拉拉的改革、將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完全割裂的改革,也不為國人所容忍,必須要有徹底解決問題的“明確預期”。

  各種經濟問題背後的邏輯關係與“脈絡”

  文章認為,要研究“頂層設計”,必須要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有個準確的把脈。

  十八大報告提出: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的本質要求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是主題。科學發展的主線是轉變發展方式。要轉變發展方式,立足點是提高質量與效益,主攻方向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關鍵是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應該說,這一系列的語言、邏輯是極其的簡明、清楚。

  但是,具體怎麼下手?改什麼?十八大報告是分別從三個角度進行了概括闡述。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部分,單從經濟方面指出,一是深化改革,二是創新戰略,三是結構調整,四是城鄉一體化,五是提高開放水平。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部分,從民生與社會管理角度,實際上也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角度指出:一是辦好教育,二是推動就業,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四是推進社保建設,五是提高人民健康,六是創新社會管理。同時,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部分,從討論生態文明必然涉及的經濟問題又提出,要優化國土空間、促進資源節約、加大生態環保力度及相關的制度建設。

  以上,是執政黨從執政的政治理念出發,分別從經濟領域、社會管理和生態文明三個角度,對從根本而言本屬於經濟發展與改革自身的各種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向、要求與承諾。釐清中國經濟不可持續發展中各個問題的脈絡,從而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到“抓手”或“突破口”,可以說是決定中國未來改革成敗的大前提。

  從經濟學出發,其實目前人們經常議論的經濟中各種各樣問題,都可以從以下四種重大的結構分析方法進行歸並、把握 。從發展方式轉變中的結構調整這一“主攻方向”或人們常說的“深層次體制問題”入手分析,可以發現,現實經濟暴露的各種問題現象,無非有的是下述重大結構扭曲的衍生結果,有的是重大結構扭曲形成的動因。

  一是按國內生產總值的支出法角度分析,近10年來投資、消費、淨出口比例嚴重失衡。其突出表現是,2003-2011年GDP增長中年均約50%來自投資的推動,消費不足,特別是消費中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嚴重偏低。該占比從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僅為33.8%,竟下滑了12.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傾向從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也下降有10個百分點。有學者指出,由於收入不公,中國居民收入最高的10%家庭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0%家庭的65倍。富人的消費傾向只有62%,窮人的消費傾向是92%。即如果剔除10%窮人部分的消費數據,主體消費傾向的下降速度會更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