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如何構建改革的公共參與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3-02-08 08:57:03  


未來幾年的改革,目標是建立一個公平可持續的體制機制,為科學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中評社北京2月8日訊/當前,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十字路口。未來3-5年的改革,對中國的公平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人民論壇發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匡賢明文章表示,改革有重大突破,中國就能夠實現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實現社會的彈性穩定,進而順利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但如果改革喪失機遇,經濟社會風險將明顯加大,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面臨利益掣肘

  文章稱,利益多元化是改革的成果,也成為改革的約束條件。改革開放之初,在所有人都貧困的情況下,大家利益高度一致,就是要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因此,在單一利益訴求下,改革很容易獲得共識,很容易實現全體居民的福利增長。而以自下而上為主的改革推進方式,又使得大部分人參與到改革中,成為改革的受益者。由此形成了改革初期,“人人皆受益”的“帕累托改進”。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釋放的發展活力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解決溫飽問題後,人們的訴求開始發生分化。相同的政策,不太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利益多元化已經形成,一些既得利益群體對改革的影響力在增強,使得一些改革總是有利於他們而不利於其他群體。由此帶來了改革的走形變樣,也帶來了社會對改革的質疑。

  客觀地說,新世紀以來,儘管改革在多方面有所進展,但突破性的改革不多,能夠奠定未來5-10年發展基礎的改革比較少。實踐中更多的是所謂的部門改革、行業改革、地方改革,公共“被改革”在不斷增加。在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下,改革公共參與明顯不足,全局性的改革攻堅面臨重重阻力。因此,就造成了改革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處於徘徊階段,例如:

  有些改革提出來了,但是難以推動,比如,壟斷行業的改革,已經提出十幾年了,但尚未破題;有些改革方案提出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突破,比如非公36條和新36條出來幾年,但缺乏突破性進展;有些改革在推動的過程中產生了扭曲,比如大部門制改革,其實質是行政決策範圍內的決策、執行、監督的相互協調和相互分離,但在一些地方的實踐,成為簡單的合併和增加領導職務;有些改革在實踐中走形變樣,更甚至,有些改革方案長期無法出台,典型的就是收入分配改革,有媒體報道是國有企業這個利益群體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扮演了掣肘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