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土地供給需尋求制度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3-02-14 10:19:00  


  中評社北京2月14日訊/國土部數據顯示,2012年供應房地產用地16.03萬公頃,同比減少4.2%,其中住房用地供應11.08萬公頃,同比減少11.5%。不過,與近五年住房用地年均供應量相比,去年的供應量仍增加了29.3%,實現了2012年年初確定的“不低於過去5年年均實際供應量”的目標。

  上海金融報發表時評人潘晟文章分析,從歷史數據看,土地供給多寡與房價漲跌之間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係,例如2003-2006年期間,中國土地供給多次出現同比負增長,而在2007年中國房價出現了一輪明顯的暴漲行情;而在2009年至2010年房價又一輪快速上漲過程中,政策刺激因素固然存在,但2008年土地供給快速回落的因素同樣不可忽視。因此,雖然去年住房用地供應量要高於過去5年平均水平,短期內尚無整體性供給短缺的風險,但同比下滑趨勢仍需引起重視。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不同城市的土地供求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根據國土部法律中心和信息中心近日聯合發布的報告,去年二三線城市土地供應量增長速度較快,個別二三線城市的存量住宅用地折算成住房建築面積後,有一定的供應過量風險。而與之相對應的,房價上行壓力較大的一線城市去年土地供應成交量則出現下滑,從土地出讓金總額看,上海、北京同比降幅分別為27%、20%,而廣州、深圳全年住宅用地出讓金僅列全國第23、39位。

  文章認為,鑒於土地供給對房價的影響,未來需要繼續保持土地供應總量穩中有增的態勢,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和各城市間分化的加劇,土地供給應更加注重土地效能,向增加有效供給的方向邁進。

  從土地制度本身來說,完善土地流轉制度,盤活大量閑置低效的集體所有土地,是未來增加土地供給的重要一步,也是城鎮化過程中必須要跨過的一道坎。隨著城鎮化的深入,基礎設施用地和工業用地需求持續上升,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未來土地需求仍然較大,若完全將這部分用地通過現有的土地供給模式消化,勢必加劇土地市場的供求矛盾。令人高興的是,從土地流轉納入“一號文件”,到國土資源部部署研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指導意見”,再到深圳小步試行集體土地上市流轉,都體現了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探索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未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能夠實現放開,真正做到與城市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這對於增加土地市場供給,平抑土地市場價格將起到積極作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