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公民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3-02-19 14:18:57  


 
  秋風:梁任公的時代有大量接受了儒家教育的精英,他們都具有君子意識,也就是公共意識,並且有承擔公共責任的能力。比如以張謇為代表的一大批紳商,他們都是受了儒家教育但是從事商業活動,他們都有很強的公共意識,也有從事公共事務的能力。

  儒家養成健全人格,或“君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塑造公民,也就是共和意義上的公民,或說“積極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成為一個儒者,就是把自己養成一個君子。君子需要幾種品質,比如要有德行,還要有能力和威儀。現在很多人有錢、有權,但行為粗鄙,沒有一個得體的、高貴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那麼成為一個君子最後的社會功能是什麼,不光是滿足自我修養,而是要成為一個公民。“君者,群也。”就是說,君子的功能是聯合人們,把人們組織起來,建立一個自治性的組織。如果一個社會中有一批這樣的君子,那麼這個社會就會自我治理,其實這和共和主義所講的相似。

  我們今天的時代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起而解決問題的人的數量還不如當時。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現在的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博士,純粹是技術性知識的傳授,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也是這樣。沒有跟他們講道、沒有講怎樣養成君子人格,沒有德性的耳濡目染。如果社會上的精英都是從這樣的教育體系下訓練出來,那麼他們當然會缺乏必要的公共精神,和從事公共事務的能力。國家、社會雖然問題很多,但沒有人願意出來解決,或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中國改革30年的進程緩慢,一個根本的社會文化原因是,中國社會缺乏君子群體,也就是缺乏積極公民群體。

  兩個文明的結合:精英統治與法律

  《南風窗》:剛才提到儒家倫理在中國向公民社會過渡時候的價值和適用性問題,我們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後工業化的社會,個人已經被相當程度地原子化。傳統農耕社會下發展的儒家倫理,是否已經缺少了它的物質或者說組織基礎?

  秋風:我不認為儒家植根於農業社會。在儒家成長的過程中,中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構成。只要去看一些社會史、經濟史的研究,你會發現,在傳統中國,農民傳統收入的一半是來自工商業,比方說明清時代東南沿海的農民就是如此。儒家本身討論的問題,恰恰是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中如何建立互信。這不是它唯一討論的問題,但是它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因此來看,儒家的價值是可以超越某種具體的經濟政治形態,討論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人和人交往的共同的比較健全的規範。經過這樣的推導,儒家在當代社會是有廣泛的可適用性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