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供給決定中國經濟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3-04-03 08:40:00  


 
  供給調整改變中國未來

  文章表示,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新變化是,國內需求增長空間變小、速度放緩。過去十幾年間,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極大改善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等需求,雖有亮點,比如部分低收入者或中西部地區的需求還有待提高,但總需求快速增長期已經過去。如住房,中國2009年城鎮人均居住面積30平方米,接近英法,顯著高於日本和韓國,而日韓兩國人均GDP約為中國的8倍和4倍。

  外需快速增長時代也正在過去。曾以出口立國的德日,出口占全球貿易份額最多不超過11%,而中國2012年出口份額已達10.5%。在這個天花板之上,國內產能瓶頸、貿易摩擦可能都將成為制約出口高速增長的因素。且海外需求恢復緩慢,不支持當下中國出口快速增長。

  新一屆政府提出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需求所在,但城鎮化是收入增加和需求改善的結果。收入和需求進一步增加靠什麼?過去幾年,政府主動創造需求,成功拉動地方經濟高增長。但這個路徑正在被封堵。持續彌漫在中國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宣示:一個靠投資和重化工業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正變成災難。

  行政性力量介入微觀經濟活動,政府主導過度資本化,造成中國當前經濟困局——“產能過剩”和“潛在增速下行”並存。一般而言,產能過剩意味著供給過剩,而潛在增速下行是供給不足的結果,“產能過剩”和“潛在增速下行”很難並存。消除這個扭曲,需求政策幾乎被用盡,供給調整才是關鍵。

  第一,既然要素短缺,需要讓要素價格反映其稀缺程度,要素價格市場化將抑制對稀缺要素濫用,緩解產能過剩;第二,讓要素所有者獲得正常要素回報,改善收入分配,從而增加需求;第三,供給端調整還包括稅收、審批等政策性減負,針對性降低民間融資成本,以創造需求、增加經濟活力。

  供給調整下的經濟形態

  文章分析,供給調整,在需求方面首先表現為設備投資(產能擴張)趨緩。產能擴張問題連接供給調整與需求變化的樞紐。如果產能不擴張,投資增速趨緩,總供給和總需求將在一個較低水平上達到均衡。這將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產生直接影響。

  第一,周期變弱、變短。

  標準的市場經濟一般呈現周期性波動,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速有規律地輪回,其中“設備投資”和“庫存調整”是兩個最大的“齒輪”,而設備投資周期主導了經濟中周期波動。對於中國,這個規律正在發生變化,要素短缺和產能過剩都不允許投資繼續加速增長,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速更有可能下滑。假設設備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則庫存周期主導了經濟波動,經濟增速逐漸收斂,經濟波動的中樞下移,波動幅度變小。

  在這種形態下,預判一個較強的經濟走勢容易產生系統性錯誤,或者,將一個短期波動牽強附會地放大並延長,也容易犯錯。這時,從需求角度很難捕捉中國經濟變化,還是應從供給角度入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