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淡定對待經濟增速放緩

http://www.CRNTT.com   2013-05-21 08:46:37  


 
  二、經濟下行是長期趨勢

  文章表示,去年4月以來就出現經濟下行的種種現象,目前再次出現,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意味著中國依靠產能擴張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基本結束,需要開辟新的增長模式。在新的增長模式出現之前,經濟增速下行和結構調整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不利因素看,製造業的下行壓力,是短期現象,也可能是長期趨勢。

  首先,危機以來,經濟逆向調節導致的產能過剩對增長速度形成挑戰。2008年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採取連續寬鬆貨幣政策救助金融體系,基本未救助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在危機中持續不斷進行技術和結構調整,恢復緩慢。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體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刺激信貸和消費,使本該進行結構調整的製造業和原料生產產能急劇擴張,並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危機在短短的6個月左右就見底,國際貿易在2011年創了歷史新高,大宗商品價格除石油外也大多創了歷史新高。產能過度擴張,導致後續的產能過剩。2011年下半年以後,全球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長下降,價格趨向穩定性波動,全球出口增長從2011年的19.5%驟然下降2012年的3.2%。

  其次,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已經得到糾正,中國依靠產能擴張的高增長基本結束。

  印度、俄羅斯 、巴西等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危機中未受到衝擊,相反其產能快速恢復和擴張,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和貿易份額地位迅速上升,但這些國家2010年以來大多陷入了高通貨膨脹和高利率之中,2012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甚至出現了匯率的大幅度貶值。中國由於房地產投資旺盛,保持了高速增長,但也出現了物價快速上漲,房地產價格上漲尤其突出。

  2007-2008年本是中國經濟緊縮調整過剩產能的年份,但危機的到來,不僅未緊縮、調整,反而擴張產能。2012年,光伏產品產能是2009年的7倍,鋼材比2008年增長62%,水泥增長57.8%,十種有色金屬增長45.7%。家電產品因政策補貼迅速增長,2011年達到高峰之後,2012年出現了緩慢增長和負增長,冰箱下降3.1%,空調下降4.5%,不僅如此,出口增長也遠低於國內生產增長,家電產能、供求嚴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第三,發達國家戰略調整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可能更不利。金融危機對全球分工格局進行了大調整,經濟大國進入實體經濟競爭新階段。亞洲金融危機是一個分水嶺,它對世界經濟和金融格局發展進行了重新分工:新興市場經濟體主要發展低端製造業和貿易產品,獲取貿易順差乃至投資順差,增加外匯儲備到儲備貨幣國家投資證券化的資產和金融衍生資產;主要發達國家發展虛擬經濟和高端製造業及其貿易品,這一分工成為全球經濟失衡和美國次債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美國和歐洲的金融危機再次成為分水嶺。一是危機救助從過去的財政、貨幣政策緊縮走向了寬鬆,救助從危機國家走向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全球流動性泛濫,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長期處於高位。二是危機國家保持了物價相對穩定,並出現匯率輪番貶值,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物價上漲壓力下,匯率貶值,出口價格和貿易成本大大提高,其貿易品的競爭力下降。三是危機國家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實體經濟地位,發展國際貿易。美國提出到2015年出口翻番計劃,歐洲提出了新的貿易戰略,歐美試圖建立新的國際貿易體系和規則。全球經濟進入了實體經濟和貿易競爭的新階段,而不再是原來的分工格局。

  美國金融危機至今已有5個年頭,未來兩年左右,發達國家結構調整的效應將逐步凸顯,中國出口面臨市場結構調整的巨大壓力。還需要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談判尤其是碳排放總量控制的國際談判,對中國的壓力越來越大,即使中國可以抵制,但一旦把碳排放作為產品的技術標準,就無法抵制了,否則出口就會急劇下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