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長短結合”盤活貨幣存量

http://www.CRNTT.com   2013-06-24 08:29:35  


下一步貨幣政策要真正回歸穩健,總體上不能再延續上半年寬鬆的貨幣局面。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訊/中國貨幣市場短期利率近期走高,加上國際金融市場對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過度反應,引發各界對流動性不足的熱議。

  中國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文章表示,出現短期資金緊張,可能是國家外匯局實施監管新政和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即將退出,引發國際熱錢資金外逃所致;也可能是一些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困境和新項目上馬亟須資金等原因。下一步貨幣政策要真正回歸穩健,發揮公開市場操作的靈活性和前瞻性,保障實體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合理需求,以及市場流動性的相對穩定,總體上不能再延續上半年寬鬆的貨幣局面。

  “金融熱”和“經濟冷”並存

  文章分析,從今年前5個月中國貨幣供給實際情況看,似乎得不出發生“錢荒”的結論。今年前5個月,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分別為15.9%、15.2%、15.7%、16.1%和15.8%,這和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M2增速將控制在13%左右的政策目標存在不小差距。1-5月份,中國社會融資總量高達9.11萬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1.8%;新增人民幣貸款4.21萬億元,大體與去年同期持平,但是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比重只有46.2%,同比下降19.5%。

  與此同時,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2%,5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9%,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只有49.2%。綜合分析各種經濟指標,不難發現目前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熱”和“經濟冷”現象。因此,“穩增長”再次成為目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而“防通脹”降為其次。

  “穩增長”的傳統做法很簡單,即中央銀行加快印鈔票,然後加大政府投資,便立竿見影地創造出GDP增長數據。但是,近年來中國貨幣發行增速較快,積累了巨額貨幣存量,而新增貨幣對經濟增長的“邊際驅動力”正在減弱,繼續沿襲傳統的發鈔票刺激經濟的套路,不僅政策效力遞減,而且會產生很大的後遺症。現在採取新的思路,就是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改革紅利和提升總供給的能力。這一方向是正確的,但是見效比較慢,因為改革已經進到“深水區”,對克服現實中的改革阻力不能過於樂觀。

  因此,必須採取“長短結合”的對策,通過落實不久前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的《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同時進一步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積極財政政策的基本內涵: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二是減稅。增加政府支出主要體現在增加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和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投資,減稅主要體現在擴大結構性減稅改革範圍,通過減少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稅負,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加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和促進經濟增長。採取這個辦法,短期內政府收入可能會有一定程度減少,但從長期看,經濟增長也會促進政府收入增長。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