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次大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3-06-29 10:37:48  


 
  文章分析,回望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的進程,路徑很清晰:儘管中國早已加入WTO,市場化改革成就舉世矚目,但要過渡到真正的市場經濟,迄今還只走了一小半路程。很多關鍵性領域,例如資源性產品領域以及電信、鐵路、金融等行業,並沒有市場化或完全市場化。在土地、林權等各項資源、包括其他沒有進行市場化改革的行業之中,還存在著巨量的資源沒有投入到市場中來。而由於上述相關領域改革的緩慢或者相對停滯,導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遲遲未有突破性進展。而如果不下定決心進行存量改革,繼續在增量改革的道路上行走,不僅將加大經濟轉型成本,更有可能使得中國經濟在失去比較優勢之後又錯過了打造競爭優勢的時間窗口。

  從主要經濟體的發展經驗來看,當國家面臨深層次經濟危機時,都是經濟研究與經濟政策革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機會。世人皆知,上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面臨的滯脹難題,為盧卡斯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會;而智商超高的克林頓上台之後,面對老布什政府留下的成堆經濟問題,問計於諸多大牌經濟學家,於是把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中和起來,建立了一套既反對完全放任,又反對過度幹預的克林頓經濟學;進而締造了戰後美國經濟史上的黃金八年,以至於不少美國人至今還在懷念克林頓執政時期的那段美好時光。

  同樣,今日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面臨的諸多複雜問題,也為富有責任感的中國經濟學家們提供了極好的研究樣本,更為富有擔當感的新一屆政府提供了解決深層次問題的難得機會。中國經濟面臨的中長期性風險,根本而言,並非來自於外部的戰略打壓與競爭擠壓,而是本屬於改革力量的既得利益者拖延改革,使得既有經濟增長和財富分配方式引致的系統性經濟風險有可能吞噬經濟發展成果。綱舉才能目張,決策層唯有以好的市場經濟秩序為參照系,以時不我待的決心全面推進系統性改革,加快經濟戰略轉型,才能真正突破中長期發展瓶頸。

  文章指出,眾所周知,中國經濟之所以遲遲未能實現戰略轉型,既受制於舊有增長模式表現出的極強慣性效應,也是因為改革由整體推進向深層次攻堅過程中遭遇了巨大阻力。業已有了清晰轉型路線圖的中國,亟須各級各地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深刻理解新一屆領導集體經濟改革新思路的內涵,並以高度的執行力,確保中國經濟全面轉型。

  如今,中國經濟轉型的路線圖早已掛在牆上,當務之急是如何破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非合作性博弈,如何破除影響力強大的國有經濟部門對深層次改革的阻滯。在上述兩個關鍵性問題解決之後,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以及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的確立,才有現實可能性。至於適應經濟轉型所需要的政績考核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集聚了巨大民怨的房地產市場秩序清理和相關改革,等等,無一不需要決策層拿出前所未有的改革決心和前瞻性改革措施,也同樣離不開作為政策落實層面的各地政府全面升級發展思維。如果能夠進一步完善後續改革方案並顯著提升政策執行力,則中國經濟學或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峰,能夠指導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新版國家經濟學說亦將應運而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