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歷史話題:國民黨殘軍為何被越南軟禁三年之久

http://www.CRNTT.com   2013-06-30 10:47:42  


 
  受美方壓力,國民黨以從緬甸撤軍為條件,換取留越國軍返台

  1952年1月,堅持軟禁國軍立場的塔西尼將軍病故,繼任的薩蘭將軍處事比較靈活,在巴黎管事的法國聯邦事務部部長黎都諾對留越國軍主張釋放運台,只是認為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方式和合適的國際機構出面辦理,以避免法國政府決策的前後矛盾。至此,阻擾遣台的最大障礙消失。1953年2月,法方同意第一批遣送5000人回台,其中除病患外,還允許搭載3000名健壯員兵。

  法國同意殘軍去台,與美國的施壓有很大關係。當時美國利用已爆發的緬甸撤軍案為籌碼,希望國民黨明確緬甸撤軍的原則,並以留越國軍來台作為交換。為此,蔣介石同意讓李彌部隊從緬甸撤軍。顧維鈞在其回憶錄中有涉及與美國遠東助理國務卿艾利森會談細節,他寫道:“艾利森亦同時要求蔣中正總統宣示同意自緬甸撤軍的建議,艾氏並接著說‘如果中國政府能保證李彌部隊從緬甸撤出,這將加強美國地位,同時亦可說服法國同意把在印度支那(越南)的中國軍隊遣返回國。”3月19日,葉公超急電顧維鈞,告知政府接受美國國務院的建議,宣示李彌部隊撤出緬甸的原則,而台美雙方也順利建立參謀聯席會議協防機制。

  多年後,作為事件的核心人物,陳誠在回憶錄中寫道:“留緬國軍之撤退與留越國軍的撤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後者的撤退是幾經爭取才實現的,而前者的撤退,則是在外交壓力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

  陳誠只說對了一半。在整個留越國軍遣返事件中,國民黨態度曖昧,時而要“就地武裝”時而要“遣送返台”。顧維鈞在回憶錄中透露一個隱微而關鍵的細節,他說:“1953年5月駐法代辦段茂瀾回台述職,在返回巴黎途徑美國期間曾拜晤我,席間談論有關軟禁印度支那(即越南)的國軍問題時,即表示留越國軍之所以長時間推移不決,表示懼怕中共反對,並以心腹話悄悄告訴我說,我們(指政府)的軍事當局並不熱衷遣返該批國軍,因為照管這樣多的官兵是個沉重負擔。”
 
  結語

  1953年4月下旬,法國表態同意全部遣返滯留越南的國民黨殘軍,6月28日,3萬餘名國民黨殘軍抵達高雄,結束了在越南三年半的軟禁生活。其間有814人埋骨越南。這些因時局動蕩而流離他鄉的官兵,他們的自由與生命在這悲劇的時代下被犧牲了。

  來源:騰訊歷史第17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