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劉植榮:歐美學生作文與國內作文差異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3-08-21 15:38:15  


 
5. 法國人教我學《論語》

  我在巴黎讀書時,一天晚上,與兩名法國學生一起去國際大學城看朋友。他住在東南亞樓,一進門,見大廳正面牆上用中文寫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就用法語給這兩名法國學生解釋這兩句話的含義。儘管我口若懸河講了個眉飛色舞,可他倆卻皺著眉頭疑惑不解:在課堂上學習,回去再拿著課本、筆記複習,天天這樣學呀背呀,怎麼會感到快樂呢?

  老外的疑問讓我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理解忐忑不安起來,第二天便去蓬皮杜文化中心查閱相關資料。我看了一本洋人翻譯的《論語》,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學習一定要聯繫實際,學以致用,這樣才會感到快樂。

  我恍然大悟。是呀,就拿國人學英語來說,課上講語法,課下背單詞,誰會感到其中有快樂呢?要不是高考有英語,大學畢業不過“四六級”拿不到學位,誰會下這麼大的工夫學它呢?

  我在國內大學讀書時,一次到西安機場實習,當時機場租用了三架羅馬尼亞的“伊爾”型飛機,隨飛機來的有幾個羅馬尼亞技術專家,我經常用英語和他們交流,並解決工作上的一些問題。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實踐中使用英語。自己能用英語和老外交流了,在英語上下的功夫沒有白費,這時的我才感到無比喜悅。

  有一次,我給上六年級的女兒輔導功課。人教版《語文》第一册第17課是《〈論語〉十則》,課文的第一句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腳注對“時習”的注解是“按一定的時間複習”。我對女兒說,書上講得不對,這裡的“習”是“練習、實習、實踐”的意思。可她根本聽不進我的話:“書上白紙黑字印得很清楚,老師也是這麼給我們講的,怎麼會有錯呢?”

  於是,我就把在法國的故事講給她聽,可她還是滿臉無奈地說:“不管老爸您講得多在理兒,可考試還是以書上的為准呀,不按照書上的答題就算錯!”我只好與女兒妥協:“你按照我講的去理解這句話,考試時還按書上講的答。”

  這些年來教育部門刮起了傳統文化風,語文課本裡的古詩文多了起來,相信教材裡有不少內容會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一樣誤人子弟。

6. 歐美學生的教材,都放在教室不帶回家

  有高考考生的家庭,孩子高考結束後,都會整理出一箱箱的“教輔”來。其實,中國學生就是被這些“教輔”害苦了。

  我過去學英語時,請求移民英國的親戚寄一套英語教材來,我知道,他家兒子在讀大學,女兒在讀初中,一定有用不到的英語課本。親戚告訴我,教材都是政府提供的,在學校裡公用,不往家帶。這位親戚便到舊書攤為我買了一套學校替換下來的英語教科書,封面的背面印有學校的印章,印章小面一張小表,列著使用過本書的學生的名字。

  美國也是。一次,我對美國的朋友說,把孩子用過的教材給我寄幾本來。她說,從未見過孩子的教材,教材都在教室裡放著,是學校免費提供的,循環使用。

  你看,歐美國家的學生放學後不但沒有作業,連課本都不往家帶。那他們放學後幹什麼呢?去圖書館。

  歐美國家的圖書館都聯網,不管是大學的還是社會上的,所有圖書館都在一個網絡系統內,任何人都可以在本市任何圖書館借書,看完後在本市任何一個圖書館還書,圖書館關門也沒關係,門上有個還書的洞孔,把書塞進去即可。

  由於圖書館為讀者的借閱提供了極大便利,學生放學後或周末就可以去圖書館找自己喜歡的書,即可帶回家看,也可在圖書館閱覽室裡看,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滿足的個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國中小學生很少有去圖書館的,因為總有做不完的作業和堆積如山的“教輔”已經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

  外國學生最喜歡作文,因為這是展示個人才華的機會。通過作文,把自己的新鮮想法表達出來,與同學們交流,得到同學們的讚揚。而中國學生,大多害怕作文,總覺得肚子裡沒詞兒。寫作練習就是模仿“教輔”上的範文,考試就靠背幾篇範文,運氣好的押上了題目,就可以得高分。這樣的教育就是逼著學生寫“假大空”文章。

  其實寫作是很輕鬆自然的事情。2006年4月27日,我接受《錢江晚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寫文章就像放屁。放屁是人的自然生理現象,吃的東西在腸胃裡消化會產生甲烷氣體,壓力大了,就衝了出來。同樣,寫文章是人的思維的自然流露,有了想法,不吐不快,寫出來就輕鬆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