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行動者梁漱溟:我生有涯願無盡

http://www.CRNTT.com   2013-10-21 15:27:55  


 
  承擔時代的使命 1929年的主題之行 

  西方文化的衝擊,使得知識分子們開始反思,認為當務之急,為“改造農村,開發民智”。1929年春,梁漱溟離開廣州,“帶了一幫人從南到北”,開始了一場以鄉村建設運動為主題的考察之旅,和各地鄉建運動領導人建立聯繫,為他後來創建的鄉建提供經驗、教訓,堅定了他從農村入手解決中國問題的信心。 

  1927年,梁漱溟前往廣東開展鄉治教育,決定開辦一個鄉治講習所,培養一批從事鄉治的人才,希望以教育的方式完成鄉村建設。次年4月,他還向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遞交了《請辦鄉治講習所建議書》,但遲遲沒有得到答覆,開辦鄉治講習所的設想落空。1929年春,梁漱溟離開廣州,“帶了一幫人從南到北”,開始了一場以鄉建運動為主題的考察之旅。 

  當時,鄉村建設運動蔚然成風,全國鄉建機構和團體達600個之多,數個地方的鄉建活動規模較大、影響空前,有識之士熱情奔走,積極行動,以求救活農村,復興農村。最初,國民政府只是袖手旁觀,鄉建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南京國民政府後來也以官方姿態直接或間接參與類似活動。馬勇表示,這要注意到當時國民政府的政治背景,他們希望有不同的嘗試,尋找出路,因此對各個省的發展模式並沒有規範。這自然給知識分子提供了絕佳機會。 

  “這是時代使然。”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鄉村建設人士歐寧認為,西方思潮湧入,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當時的知識分子們都認識到,急需著手改造中國,改造農村,急需開發民智。 

  在這場主題旅行中,梁漱溟參觀了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黃炎培在江蘇昆山創辦的鄉村改進實驗基地、晏陽初在河北定縣創辦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實驗區、閻錫山在山西開展的村制改革實驗等。他甚至向陶行知“借”了三個學生來幫忙做事。 

  歐寧認為:“這樣的考察,包括後來的鄉建實踐,為梁漱溟的論述提供了現實支撐,不是閱讀典籍而來,而是通過社會實踐獲得。”這其中,不只是鄉建理論論述,鄉建運動本身這件事情,梁漱溟的這次旅行,日後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各地鄉建運動領導人建立聯繫,為後來的鄉建提供經驗、教訓,堅定了他從農村入手解決中國問題的信心。 

  作為當代鄉村建設的踐行者,歐寧非常重視梁漱溟的鄉建理論。他覺得,鄉建理論方面影響最大的非梁漱溟莫屬,“他有各種深入的論述,有理論與行動的結合”。“我覺得任何社會運動,都要有論述,要把行動、思想通過論述來和人們分享。這一方面,梁漱溟做得最棒,我也學習過。”說這番話的時候,歐寧正在自己開展鄉建項目的地方安徽黟縣碧山村。 

  2011年8月,歐寧和他的小夥伴們發起舉辦首屆“碧山豐年祭”活動,“豐年祭”本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一種祭祀儀式,他們借用這一儀式名稱,冀圖恢復和重建這種由來已久的鄉村公共生活,賦予它新的社會文化內涵。不過,“碧山豐年祭”舉辦了一屆即告夭折,去年活動開始前被迫取消。 

  “現在,我們的鄉建活動變得日常化,不再有大型活動,沒有什麼外來人參與,只是和村民開展內部學習、交流對話。”歐寧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