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藝術品天價是如何 "刷" 出來的

http://www.CRNTT.com   2013-11-21 12:53:13  


萬達以1.72億人民幣買了一副畢加索作品《兩個小孩》。圖為畢加索和《兩個小孩》。
 
02 背後之局:客戶共享,拍賣只是作秀

  我們不能說買家做局是既定事實,但當一個圈子過於“小”時,人為可控制的範圍就更大。國內拍賣公司共享客戶是不公開的秘密,這個圈子里有多少買家,不超過多少多少人,大家心照不宣。買家是不能得罪的,去負責任的拍賣公司送拍,常會被告知客戶需要什麼樣的作品,你的作品不符合客戶需求,客戶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作品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告訴你:“我們是一家畫廊,替客戶找畫的畫廊,客戶和賣家商量好價格,拍賣只是走個過場,想作秀嗎?想出名嗎?拍賣公司可以幫你搞定一切”。

  拍賣成就了多少“名人”,這些“名人”操縱著機構,獲得了不少額外收益。某早期倒賣郵幣卡的藏家曾經默默無聞,後投資股票市場,將股市的做法挪到拍賣市場後屢試不爽;入股拍賣公司掌握書畫渠道資源,空手套白狼即成為國內收藏界眾星捧月的大腕。借著文化產業的東風向領導要土地,大談理想之餘要用美術館的形式展示國內頂尖藝術品。他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居然要到60畝土地!蓋美術館當然用不了60畝,所以,一座由國際頂尖設計師設計的酒店伴隨而生,並美其名曰用酒店來養活美術館。一個美術館幾十個員工,每年經營成本不過千萬,而一座頂級酒店的收益估計能養活不止一個美術館吧?於是乎,要再蓋一座美術館,再來次更過癮的。拍賣公司已儼然成為其道具,此人的布“局”精明可見一斑。

  既然藏家、藝術家都需要熱炒,那麼拍賣公司呢?拍賣公司自然要頂住各方壓力。據傳,某四大拍賣公司之一的某個瓷器專場,官方數據是成交了總拍品的60%多,實際成交不到23%,真實的業績壓力可想而知。而多餘的40%左右是怎麼做出來的?有人開玩笑說:如何看拍賣公司是否專業?要看其安排了多少個“托”。

  某拍賣公司首拍,不了解行情,只找了兩個衣著並不高雅的年輕人來做“托”,這倆人很敬業地拼命舉牌,居然將王牌場次的百分之八十都買回,如此高調新晉買家一時引得眾人關注,當然不久後這事便成為圈內茶餘飯後的笑料,得找上年紀、氣質好、品位高雅的精明人士做“托”,否則拍賣公司的臉面丟不起。

  其實,拍賣公司的每幅作品都會有納稅記錄,這在國外是公開可查詢的,如果國內能將這份成交納稅證明公之於眾,關注者自然能辨清拍賣成交的真假,但這勢必會觸動“小”圈子內的眾多利益團體,所以公布的可能性不大。國際拍賣公司尚有道德約束,國內的機構呢。如果雅昌的拍賣數據庫都是這樣一些“局”托出來的假數據在呈現,那查詢的意義在哪裡。遮遮掩掩才有味道,細細品味方知“局”中奧秘。

  至此,開篇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已經明了:天價拍賣之中不僅蘊含陰謀,而且一傳十,十傳百,成了全國皆知的“陽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