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明年宏觀經濟應專注穩增長和促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12-12 08:53:59  


 
  宏觀政策目標不宜多元化

  文章認為,全球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使中國傳統的“出口—投資驅動模式”陷入危機,誘發了中國深層次的結構問題,迫使中國必須做出被動調整。但在過激的短期政策定位的作用下,“出口—投資驅動模式”轉向了“信貸—投資驅動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看得見的手”在干預“看不見的手”之時出現了重大偏差,“政府失靈”替代了“市場失靈”,使中國結構調整的困境增加了新的中國因素。通過大改革來治理中國特色的“雙失靈”問題,改變“信貸—投資驅動模式”,是破解目前流動性泛濫、債務增長過快、房地產泡沫嚴重、金融扭曲加劇以及產能過剩的關鍵。

  三中全會啟動的大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及時性。但必須高度重視大改革在短期中產生的“創造性破局效應”。大改革一方面改變著中國宏觀經濟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也對宏觀經濟調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的穩定、宏觀的平衡和緩解大改革的阻力,要求2014年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與通常年份有一定的差別。在這種邏輯下,建議2014年政府應當將就業目標定在1250萬人,GDP增長目標定在7.5%,物價目標定在3.5%,M2定在13.5%-14.5%,財政赤字率確定在2.5%。

  2014年宏觀經濟政策定位應當只專注於“穩增長”和“促改革”,目標不宜多元化。但穩增長的底線管理應當具有新內涵,底線標準必須充分考慮大改革在短期帶來各種社會政治衝擊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外溢效應。

  鑒於2014年的價格形勢不太嚴峻,包括金融改革、價格在內的各項改革的推出力度較大等原因,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必須在強化存量管理的同時,流量操作不宜太緊,“大改革”+“強監管”+“中性貨幣定位”+“結構性短缺的流動性管理”可能是未來恰當的組合。

  財政政策必須充分考慮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地方債務清理帶來的地方隱性支出下滑、改革需要財政建立必要的補償機制等因素,2014年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定位應當有別於以往年份。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應當小幅提高財政赤字率,進一步加強減稅的力度,在推進財務制度改革和“三公”經費進一步公開的同時,增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

  房地產調控的政策思路必須配合三中全會改革的舉措進行全面的重新定位。建立穩定、有效的市場型供給體系依然是改革的核心,而房地產調控的目標必須從需求抑制轉向供給擴張和制度改革。制度改革必須著眼於破除制度性利益輸送機制和改革土地財政。因此,土地市場改革應當全力推進,快速出台相應的試點方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