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4宏觀調控重點應轉向產業結構領域

http://www.CRNTT.com   2013-12-15 10:11:52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論斷的提出,標誌著中國改革開始由中間擴散型向需求誘致型轉變,而供給主導型的制度變遷將壽終正寢,這是中國漸進式改革道路上的一個分水嶺。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對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從2014年起,宏觀調控應當更加關注產業結構領域。證券時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馬濤文章如是說。

  改革新模式決定調控新思路

  文章稱,無論是供給主導型改革,還是中間擴散型改革,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在漸進式改革中,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宏觀經濟管理模式。在供給主導型改革下,中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憑借行政命令、法律規範及利益刺激,通過行政等級架構管理經濟;在中間擴散型改革下,隨著中央政府的行政性放權和經濟性放權,傳統的單向依賴關係開始演變為雙向依賴的委托代理關係,地方政府從中央政府手中爭取部分權力,共享經濟管理權。但是,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注定了企業才是市場的真正主體,政府必須收回那只伸得過長的“手”。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建立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凡是市場和企業能解決的,放給市場和企業,削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幹預經濟的功能。現代產業理論認為,資源配置的結構演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發展就是結構的進化,發展伴隨著結構矛盾。結構優化是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抓住了結構優化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本質。當前,中國正處於增速換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新階段,也是完成工業化的關鍵期,宏觀調控必須對經濟結構進行科學把握。

  宏觀調控須對結構失衡作出回應

  文章認為,傳統的偏重需求端的宏觀經濟管理思路要應需而變,改變過去注重總量層面和個量層面的調控模式,從微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分析的慣性思維中跳出,增強對經濟的中觀分析,對連接總量和個量的中間層面開展深入研究,做好產業分析。產業分析是開展科學宏觀調控的重要基礎,也是對個量分析和總量分析的重要補充。個量分析只注重單個變量的局部均衡而缺少對個量群的分析;總量分析則只注重國民經濟總量的全局均衡,而缺少對構成總量的子系統關係進行分析。這里的個量群和子系統,就是產業。宏觀調控要完成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的任務,必須清晰把握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產業間關係和中間產品循環過程,從而完成對經濟從個別到中間、從中間到整體的完整了解。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中,我們在總量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日益嫻熟。對微觀經濟,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將過多時間和精力用在審批項目、招商引資等直接幹預微觀經濟事務上,各地出現拼資源、搶資金的現象,甚至不惜犧牲生態環境,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嚴重。在中國,結構失衡問題已經成為幹擾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當前看,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尤其艱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面臨成本上升、產能過剩和資源環境等多種制約,戰略性新型產業培育壯大受到人才、技術、創新能力等諸多掣肘,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