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擴張需求能否解決經濟增長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11-15 08:45:51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訊/隨著中國10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的相繼出爐,宏觀經濟趨向穩定,短期增長無需多慮,但長期增長仍存隱憂,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潛在經濟增長率逐步下移的新階段。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這其中創新宏觀管理思路,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培育經濟增長的接續動力是題中應有之義。

  與金融危機時的經濟減速比起來,本輪經濟減速最大的不同是中國持續高增長的條件、中長期結構性因素,特別是全球化基本面、要素基本面等正在發生趨勢性變化,中國開始真正步入增長動力轉換的年代。經濟增長有兩種機制在發揮作用,即微觀增加供給的增長機制和宏觀擴大需求的增長機制。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增長中樞下移,經濟增長低於趨勢增長率將成為“新常態”,各國政府的普遍思路是如何擴大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也即經濟學中常說的“需求管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為刺激有效需求不足,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把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常態化、普遍化和長期化。然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不盡相同,發達國家更多是需求約束,而發展中國家並非有效需求不足,更多是供給約束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放緩,中國尤其如此。

  文章認為,當前中國最大的約束並非需求約束而是供給約束,也即人口紅利減少、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全要素生產率滯後帶來的問題。隨著人口紅利優勢逐步衰減,未來五年由低成本衍生出來的高資本回報率優勢,可能將逐步消失,勞動力要素和資源要素價格相對調整,中國經濟依靠低成本優勢的粗放式增長已不可持續。

  因此,必須改變“三駕馬車”的分析思路框架,放眼於長期供給的新分析框架,因為長期供給才是決定一國潛在增長軌跡的關鍵。從當前“調結構”的政策思路來看,在“出口-投資-消費”之間找平衡,探討的都是總需求概念,而供給硬約束才是本輪經濟回調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認識到,經濟減速的性質是供給約束造成的,一味擴張需求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反而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的失衡和負債式增長。長期以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重心在於實行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政策。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再次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期間雖然考慮到啟動消費需求和結構性調整等新手段的運用,政府支出計劃有所調整,但總體上仍然屬於需求管理的傳統思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