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尷尬的詩壇:為何當代中國詩歌難獲國際認可?

http://www.CRNTT.com   2013-12-27 15:05:23  


為什麼西方人眼中,中國當代沒有偉大的詩歌?圖為劉野油畫.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訊/剛剛過去的11月,詩壇聲音不斷。先是著名詩人梁小斌重病住院,引發詩人生存境況的討論;之後,由北島發起的“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又如期啟動,吸引了不少詩歌愛好者的目光。談及“國際詩歌”,中國當代詩歌未免尷尬,因為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當代詩歌沒有偉大的詩人,也沒有偉大的詩篇。為何中國當代詩歌難獲國際認可?
 
01 題材視野狹窄 詩作單一格局小

  哲學宗教精神缺失 中國當代詩格局小

  自胡適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朋友》以來,中國現當代詩歌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中國現當代詩歌脫胎於新文化運動,是早期中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實行文學改良的結果。遺憾的是,中國詩人從西方詩歌中學到的只是詩歌的形式,並沒有學到詩歌的靈魂。

  所謂詩歌的靈魂,指的是詩歌的主題思想。主題思想奠定了詩歌的格局和氣魄。西方詩歌的主題思想源於重哲學思辨的希臘文化和強調人神關係的基督教精神。希臘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得西方人感情豐富,重視現世享樂,同時也重視超越現實的彼岸世界。

  所以,西方詩歌一方面通過宏大的場面,弘揚英雄主義,推崇個人主義,渲染人之情感;另一方面又有尋求人終極拯救的超越精神,而表現終極價值的宗教精神始終貫穿於詩歌之中。西方詩人對人與自我,人與神的關係探討較多。從荷馬、但丁到葉芝、艾略特,西方詩人總是滿懷激情地試圖窮盡宇宙的本源與精神的本質。

  西方詩歌的發展脈絡一直沒有中斷,所以詩歌的精神實質從未改變。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歌傾向於表達普遍性,比歷史更哲學、更有價值。愛默生認為,真正的詩人與哲學家是一體的,都是在闡釋“美”與“真”。西方人對詩歌的理解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哲學的、理性的、普遍性的、真誠的、美好的。

  中國當代詩歌具有濃厚的抒情性,幾乎是平鋪直敘地描寫現實生活、社會現象,缺少知性、哲學性、宇宙性。從形式與語言來看,中國當代詩歌不乏佳作,但從詩歌的精神價值來說,中國當代詩歌幾乎沒有靈魂。這種沒有靈魂的詩歌與西方堅守的詩歌精神背道而馳,當然難以獲得西方社會認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