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應擴大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選擇權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3:50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對金融體系而言,就是要發揮市場機制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形成金融產品價格中決定性作用。這既指明了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方向和重心,也指明了中國金融發展的基本取向和路徑。

  賣方壟斷的金融體系無法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文章表示,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體系中,價格歷來既非賣方決定也非買方決定,它在買賣雙方競爭中形成。這在客觀上要求,不論是買方還是賣方均擁有與對方展開市場競爭的充分能力,否則,在賣方壟斷的條件下,不可能形成符合市場機理的均衡價格。在30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實體經濟部門(包括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缺乏金融權力,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之間的資金直接供求關係被行政機制和財政機制所切斷。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金融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金融機構與金融監管部門相結合的金融體系,為支持國民經濟穩步快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資金,使得中國經濟在發展中擺脫了貧困陷阱。但與此同時,也建立了一種從外部植入實體經濟部門的金融體系。在這種外植型金融體系中,國民經濟活動中資金供給者(城鄉居民)和資金需求者(實體企業)缺乏最基本的金融權力,他們之間的資金直接供求關係幾乎完全被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所阻斷,似乎金融權力僅歸這些金融機構所有。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在存款市場上,商業銀行屬於存款單的賣出方,但廣大的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無力與商業銀行競爭,只能被動地接受存款利率。即便在存款利率大幅降低甚至負利率的條件下,各類存款依然大量增加。在貸款市場上,商業銀行賣出貸款單,但廣大實體企業無力與商業銀行競爭,即便貸款利率高昂,它們也得接受,由此,貸款餘額不斷快速增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為嵌在實體企業和城鄉居民之間且阻斷他們直接資金供求關係的金融媒介機構,既以最低的利率獲得存款人的資金,又以最高的利率獲得實體企業繳付的利息。2013年10月貸款餘額已超過70萬億元,假定存貸款利差為3個百分點(目前,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3%、貸款基準利率為6%),則僅僅如此,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就可穩得2.1萬億元的利息收入。

  毫無疑問,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但這只是賣方壟斷條件下的賣方之間的競爭,它既不可能提高買方的競爭力,也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存貸款利率。不難看出,在這種賣方壟斷的金融體系中,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金融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是極為困難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