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機制面臨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4-01-04 09:17:23  


 
  第一、由需求調控向供給政策轉型。

  中國長期以來沿用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宏觀調控政策,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歷史性的巨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產能過剩、政府債務風險累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等負面影響。

  面對國外經濟運行新形勢和中國改革發展新要求,在繼續有效發揮需求調控政策的同時,要更多依靠體制機制創新、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等供給學派政策,逐漸樹立供給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主導地位。供給學派政策的核心理念對應於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現實相當於改革政策。因此,在宏觀經濟政策制訂中,應考慮把統籌推進政府治理與市場化改革的相關舉措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通過深化基礎產業等領域的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市場公平有效競爭;通過財稅體制改革調整和完善市場准入便利,進一步降低各類創新創業企業的稅負,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驅動戰略注入新的動力;通過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統籌城鄉土地資源環境綜合配套改革,促進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借鑒中國台灣經驗,探索土地入股等資源配置方式,激發市場運行效率和活力;通過國有資本補充社會保障資金,完善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制,創建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應急預算規範化管理體制,激發消費潛力,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安康。

  當前,尤其要考慮通過財政金融改革,運用債務重整、資產證券化等資本市場創新手段防範並緩解地方財政可持續性風險。

  第二、 注重國內向開放協同轉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主要是注重國內經濟改革發展轉型的客觀現實,有針對性地採取財政金融等宏觀經濟政策組合,有效促進了中國經濟實力發展壯大和國際經濟地位的顯著提升。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當前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宏觀經濟政策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面臨獨立貨幣政策、相對穩定的匯率、國際資本流動三者不可兼得的“蒙代爾不可能三角”(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國際資本流動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針對當前中國由經濟大國轉向經濟強國的現實需求,我們應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順勢應變,將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思路由簡單內向調控模式,轉向積極有為的內外協同的新型調控模式。

  首先,鑒於中國匯率機制不夠靈活,國際資本流動又是大勢所趨,貨幣金融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的現狀,進一步深化匯率機制市場化改革,提高匯率變動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的敏感度和靈活性,宏觀經濟政策內外協調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