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尚福林: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的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4-04-18 08:29:43  


 
  有效改善風險管理。改革開放的深化,一方面有利於增進經濟活力與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會使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微觀主體面臨一些新的不確定性。例如,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意味著匯率的波動性加大,中國金融市場也更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的影響。在“走出去”進程中,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將不可避免地承擔更多外匯風險、國別風險等,對風險管理的需求將大大增加。截至2013年6月底,全球場外衍生品市場名義價值已經達到了近700萬億,利率、匯率、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發展迅速。金融機構應當發揮在風險管理領域的專業能力,創新相關金融工具,切實加強自身風險管理,並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推動銀行機構發展轉型。當前,銀行機構粗放型經營方式不可持續,發展轉型迫在眉睫。中國經濟體量大、各地發展不均衡,不同經濟主體對金融的需求也呈現差異化特征,既需要大的綜合性、國際化銀行,也需要專注於特定領域或地域,擅長做精做細的專業化、本地化銀行。銀行機構一方面應當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開展差異化創新,改進業務模式和形成新的盈利增長點,塑造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銀行機構也應通過創新實現管理轉型,完善公司治理,科學設置激勵考核體系,提升管理效率,增強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

  同時,全面深化改革將不斷化解體制機制障礙,為金融創新提供更好的制度基礎。例如,隨著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新的擔保方式將得到更多應用,增加了相關主體的金融可獲得性。全面深化改革也將推動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使金融業態在產品、渠道、經營模式等方面出現新的氣象。當前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已經證明,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正在為金融創新提供新的土壤。

  二、金融創新蘊含的風險不容忽視

  文章指出,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經濟金融發展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金融風險。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過度的金融創新及其風險管理滯後,就是釀成危機的重要原因。

  金融創新意味著要進入新的領域,易於帶來新的風險。在金融創新中,金融機構往往要從事不熟悉的業務,使用新的流程,建立新的渠道,以及接觸不熟悉的客戶。當一種創新產品和業務出現時,收益往往易於確認,但如何識別並量化其中的風險常常並無先例可循,由於確認收益和風險的不對稱性,在創新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容易提高風險偏好。例如,2004年,銀行和評級機構將次級抵押貸款的預期損失率設定為4.5%,而事實上,危機發生後次級抵押貸款的實際損失率是這個數據的數倍。

  金融創新產品發展變化迅速,日益繁複,增加了風險的複雜性。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金融衍生品規模極度膨脹,設計越來越繁複,往往是靠複雜的數學模型估值,定價難度很大且缺乏必要的透明度。而且對其基礎資產質量缺乏有效管理,經過多次打包後,創新的衍生產品日益脫離實體經濟需求,投資者很難理解其結構和風險鏈條。與此同時,風險管理責任不明確,很多金融機構對於自身在這些產品上承擔了多少風險敞口也並不清楚。由此造成風險的複雜性、突發性和傳染性均大大增加。

  一些金融創新以監管套利為目的,增大了風險的隱蔽性。監管套利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鑽空子”,主要指金融機構利用監管差異和模糊地帶,選擇按照相對寬鬆的標準展業,以此降低監管成本、規避管制和獲取超額收益。這種對於監管、會計、稅收等制度的套利行為,對經濟社會的附加值不大,但使得風險更加隱蔽。甚至還有一些機構打著創新的幌子,從事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活動。這些監管套利行為游離在監管範圍之外,其風險性質和規模不易確定,增大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和金融風險,嚴重妨礙了公平競爭,並削弱了監管的公信力,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些金融創新脫離實體經濟需求,容易加大系統性金融風險。近年來,國際上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2007年主要發達國家影子銀行體系規模達到60萬億元。一些游離於監管體系之外的影子銀行產品,並非出於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實質是參與者獲得超額利潤和監管套利、“自娛自樂”的平台,成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迅速深化和蔓延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中國金融體系運行總體穩健,影子銀行作為傳統銀行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服務實體經濟、豐富居民投資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對其中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隱患不能掉以輕心,要增強大局意識和憂患意識,在發揮金融創新積極作用的同時,將負面影響和系統性風險降到最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