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八百漢字聯絡三國 重塑中華文化圈?

http://www.CRNTT.com   2014-12-08 12:40:27  


 
  後來和民族8世紀左右產生的萬葉假名,朝鮮民族15世紀創造的訓民正音都是民間對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漸形成一定規則之後,再由官方進行了明確的規範的結果。好處就是對漢字標注進行了面目全非的本土化,非常簡單易懂,能夠更生動地表達本民族的情感。但與漢字相比地位很低。日本的所謂“假名”與“真名”相對,朝鮮的訓民正音也稱“諺書”,與“真書”相對。真名、真書都是指中國漢字,朝鮮諺文甚至被貴族和士人稱為“女文字”、“兒孩字”,認為使用這種文字會讓本國墮為夷邦,所以都是在形成幾百年之後,社會才開始接受本國的文字系統。即使是發展了這麼多年,諺文仍然只能表示通俗的意思,抽象的書面語言仍然以漢語漢字作為基礎(比如韓國國訓“널리 인간 세계를 이롭게 하라”直譯為“要有利於廣大人類”,簡寫為홍익인간,就是對應漢字“弘益人間”)。 

訓民正音 

  中國在明朝以後由滿族掌權將近300年,之後又經歷了戰爭和政治動蕩,文字系統甚至是表述習慣逐漸與日朝的漢字系統產生了差距。即使在大規模簡化漢字以前,日本的和造漢字,諺文當中的固有漢字也與中國漢字多有不同,大部分仍然能與繁體字相對應,少數屬於字典當中的異體字或者古體字。比如真字在漢語中繁簡同形,但韓國仍寫作古體的“眞”。而且在二戰之後,日本韓國強調本國文字的用意主要是為了掃除文盲,加快經濟建設,加上政治上的考慮,(比如朝鮮已經立法完全禁絕了漢字的使用)漢字在東亞的影響逐漸衰退。 

  排斥漢字的好處是人為降低了語言的整體難度,壞處則如同是用漢語拼音完全替代了漢字。五四時期的漢字拉丁化運動就是一例,利弊不消多說。外界今天對漢字的態度,也是經過反覆斟酌才確定的。 

  日本從幕末開始就不斷探討漢字的地位甚至存廢,二戰結束後曾考慮過全面廢止漢字,除了表面上的漢字數量龐大,難於處理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使用漢字是自絕於羅馬字世界”,與當時日本脫亞入歐的思潮有相當的聯繫。但實際操作上發現如果廢除漢字,由於無法分辨同音異義詞,日本語會因此失去越來越多的表達方式和概念,變為表現力貧乏、非常幼稚的語言,學過漢字而能理解古典文學的精英階層與無法理解漢字的庶民之間會形成文化隔閡,對文化發展有害無益。最終漢字不但沒有被廢,反而成為日本的傳統精華受到熱捧。 

  韓國也曾在二戰後以諺文取代漢字,並禁止在官方場合使用,甚至有主張繼續使用漢字的大學教授被迫辭職的事件。但是,1990年之後,主張漢字恢復的呼聲逐漸高漲,1998年,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成立,領導人是樸正熙時代的陸軍總參謀長李在田。該組織認為“漢字是東亞的通用文字,韓語應該和日本語一樣使用漢字。規定必須在小學進行漢字的義務教育。” 2011年開始,韓國將把漢字重新列入中小學的課程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