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東北現象”預警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5-05-15 15:48:01  


 
  在沈陽創造的工業產值和利稅中,66%來自鐵西。鐵西區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49億元,增長5%”,這一增速低於2014年預定的9%。而2015年的預定增速也下調為6%。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改局局長李志英認為,鐵西經濟增速下滑有多重複雜原因,離不開國內大環境的影響,自身也存在一些主客觀因素。比如裝備制造業企業因肩負國家戰略性的研發制造任務,前期研發投入很大,支持力度還有待加強。

  對於國企來說,技術和產品的提檔升級,才能找到新的市場競爭力。而他們現在也面臨科技創新的壓力。沈陽機床集團一名研發人員告訴《南風窗》記者,“我們在國內已經是做到最好了,現在主要的競爭對手在國外,企業更願意買進口機床,這幾年進口機床的價位逐漸壓低,我們的價格優勢也就沒有了。機床最核心的東西將來是系統,但進口機床或系統在很多功能上是不會向我們開放的,我們現在的方向就是把這些功能研發出來。但是做起來太吃力了,一個系統做起來要十多年的時間,可能砸進幾千萬都看不到一個小浪花。”

  “科技創新誰都想,但問題是錢從哪裡來,轉化的渠道也有問題。東北大量的科技成果都是本地產生外地孵化,科技成果沒有形成現實生產力。創新環境不足,而且大產業往往有包袱。比如煤炭、石化行業也在講多元化經營,但他們不是研究煤塵氣就是研究煤化工,再就是房地產或者物流,還是在傳統產業裡面打轉,沒有新興的東西在裡頭。”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啓東說,“加法依賴症”在東北還很嚴重。

  2013年,東三省第二產業占GDP的比值從十多年前的47%升至50%,第三產業的比值則下降了。當年,東三省經濟增長中投資貢獻率升至65%,幾乎是十多年前的兩倍。東北國有企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雖然已經降至50%左右,但仍高於全國30%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東北的經濟結構惡化了,更為依賴投資和制造業,更易受到房地產放緩影響。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都湧入采礦業、重型設備和房地產行業。今年年初,《經濟學人》以《再度告急》為題討論了東北面臨的經濟問題。認為“過去十多年裡,中國經濟整體上越來越平衡,但東三省則反其道而行之”。

民營企業的依附性存在

  國有經濟面臨僵局時,釋放民營資本的活力往往能够帶來驚喜的力量,這也是30多年經濟改革的基本邏輯。然而,東北的營商環境卻限制了經濟調適的空間。民營經濟大多集中在配套領域,受到大型企業發展瓶頸的影響,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日子似乎更加難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