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朱立立:“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獨”難分割

http://www.CRNTT.com   2015-08-26 00:10:06  


  中評社福州8月26日電(記者 黃博寧)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朱立立日前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上表示,將“皇民文學轉換或收編為台灣民族主義”, 不僅與其台獨理念就有著難以分割的關聯,實際上也放逐或削弱了殖民批判,而其學術創新意圖亦因論述邏輯的混亂反而走向了學術的倒退。根本上看,“台灣民族主義”論只是“皇民化運動”和“皇民文學”的一種美學修辭,而且這一論述與島內90年代以來極端本土論者的台灣民族虛構意識形態之間客觀上有一種密切的呼應關係。

  日據台灣歷史和文學研究迄今出現了多種話語,其中有兩種觀點最為鮮明而具對立性:一者站在日本殖民政權或親近殖民主義的立場,傾向於宣揚和強化日本殖民帶來的現代性成果,對殖民體制進行辯護和美化,淡化或無視歷史正義,漠視殖民地及其人民遭受的屈辱和傷害,對殖民強制和教化下出現的“皇民意識”則懷有欣喜與好感,大多帶有日本帝國沙文主義和去中國化的台獨意識。

  相反的觀點則堅定地站在殖民地人民的立場,傾向於將台灣問題放在中國近現代歷史和國際政治關係視野中來看,關注殖民地社會遭受的屈辱與傷害,對殖民體制的非正義性及其造成的後果進行反省、清算與批判,認同和肯定殖民地台灣人的抗爭精神,而對於歸順、屈從乃至攀附殖民體制的皇民意識則多持批評態度。

  上述兩種論述立場構成了一些論者很難繞過的非此即彼的基本價值傾向。如對日據時期台灣所謂“國語”問題的理解,在殖民體制維護者看來,“日語”在殖民地的“國語”普及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反思的必要。而在批判者看來,殖民者剝奪殖民地人的“母語”權利而強迫其使用宗主國異族語言並言之“國語”,無視殖民地人的文化脈絡和民族尊嚴,無疑是一種殖民暴虐和野蠻。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以來的日據文學研究出現了學術轉型,道德主義的價值評判逐漸被淡化放逐,人們開始更重視文學生產過程的研究。越來越多的論者有意避開或懸置某種意識形態主導性,企圖通過多元細致的史料發掘探微、或更具包容力的理論闡釋架構來整合日據時期的台灣歷史,以取代殖民支配與抗爭/屈從二元關係的分析框架,著力辨析殖民現代性的複雜結構關係與特征,並借此尋找建構主體的可能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