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台灣政治的新特徵

http://www.CRNTT.com   2020-03-22 00:04:46  


 
  有人會說,在19個政黨裡藍營不是也有好幾個小黨嗎?確實有,而且數量接近綠營政黨,不過這些藍營小黨的票加起來也就是71萬多些(包括親民黨),如果去掉親民黨51萬(這種票衹會投給宋楚瑜和親民黨),簡直就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票源佈局,說明著島內選舉的基本結構,雖然有19個政黨參加選舉,藍綠政黨數量看似比較均勻,但在選民隊伍和基本盤(體現在政黨票和“總統”票兩個方面)上,顯然藍營小黨不如綠營小黨。小綠的政黨票雖然分散且有的並不太多,但其有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功效,攢到蔡英文身上就出數了。但由於蔡英文“總統”票與民進黨政黨票之間落差太大,而其中小綠政黨又容易讓人忽視,不免會造成人們的即時性錯覺,對選舉過程與結果都容易看暈並且產生高度質疑。

  綜上所述,要想看清一場選舉的實際結果,需要對投票率、得票率以及“總統”票、“立委”票、政黨票的分佈與涵義進行綜合分析。在本次選舉結果中,“總統”票顯示民、國兩黨有實力有條件角逐領導人大位,仍然是島內兩支主要政治力量;政黨票和“立委”票則顯示現在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算是在台灣政壇可以發揮作用的關鍵性少數,一些小黨也已經成為影響政局走向和選舉運作的不可忽視的潛在因素。

  二、“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結構仍在發展強化

  人們所常說的基本盤就是選舉的結構,考察台灣選舉首先需要看基本盤的移動,而基本盤最“基本”的是藍綠基本盤。自太陽花學運以來,尤其是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台灣政治結構出現了“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變化,雖然2018年“九合一”選舉一度出現“回沖”現象,但這種情況在這些年來還是有了進一步的強化。

  這次選舉結果說明,藍綠基本盤的較大移動,是板塊的移動而非僅是選民的權宜選擇。具體言之,台灣政治“綠大藍小”的結構自然反映在選票分佈上,是綠營在整體實力上大大強於藍營,在吸票能力上已經超出泛藍五分之一,在“總統”票、“立委”票及政黨票多個方面顯示出“綠大”的強勢。

  其實,今年選舉的三張票均可反映出島內政治結構的某種變化,但政黨票的分佈更能反映其目前的實情:第一,“綠大藍小”結構和“綠長藍消”態勢有新的擴張性變化,不僅體現在民進黨對國民黨的優勢,而且體現在綠營小黨對藍營小黨的優勢。這些年,小綠出現了時代力量、民眾黨這樣的有些影響、跨過“政黨門檻”的黨,並開始衝擊各種類型的選舉。在本次選舉中,小綠的政黨票成倍高出小藍的政黨票,小綠取得夠數“立委”席位並能組成“立院”黨團的政黨可以扮演“關鍵性少數”,小藍則失去了進入“立院”大門的機會(連親民黨也未得1席)。因此,“綠大藍小”的一個新特點是,小綠有較大幅度擴張,政黨票得票積少成多,說明其具備一定的社會基礎,身後的支持者還是有一些的。小藍則政黨票得票率低,說明社會基礎薄弱,選舉動員能力弱。當然,在總體上,這些年大綠小綠、深綠淺綠都有所擴張,綠營整體上有擴張,但小綠、尤其是深色的小綠比較突出。這種背景恰恰是蔡英文在選舉中打“主權牌”、“安全牌”,高喊“芒果乾”屢屢奏效的重要原因。蔡的勝選說明島內政治在結構上仍未脫藍綠對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