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從二合一選舉看台灣政治的新特徵

http://www.CRNTT.com   2020-03-22 00:04:46  


 
  三、島內政治中也湧動著“政治泛化”現象

  藍綠對決反映的是一種政治極化現象,或曰兩極化政治,人們可能會想到在它們之外還有所謂第三勢力。但實際上,雖然這是多年來學界議論台灣政治的一個重要話題,島內亦有組建第三勢力的努力,但第三勢力在台灣政治結構中很難擁有發展空間,號稱第三勢力的政治人物雖不乏人在,但衹是口中說說、很難見到真章。應該看到,台灣政治中“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結構意味著某種政治極化的情況,而在此同時,近年來島內政治中也湧現著某種政治泛化現象,即在藍綠陣營之外出現了多種泛在的力量,但它們不是第三勢力,也不是中間力量。因此,這裡提出“政治泛化”的概念,旨在強調多年來台灣政治中已經普遍存在著泛化現象,組建第三勢力的努力反而衹是政治泛化的一種反映,這種努力映襯在政治泛化的背景下;也恰恰由於政治泛化的存在,第三勢力自身沒有真實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政治泛化這個概念更能描述、解釋超越藍綠政治的衝動及其相關的政治主張和政治行為。跟美國國內政治更多出現的是政治極化現象有些不同,在台灣政治中,政治泛化與政治極化是並存的關係,在近年來它是時常攪動台灣政局發展變化的關鍵因素,已經成為一種很重要的政治現象。

  首先需要區分政治極化與政治泛化兩個概念。政治極化本來是美國國內政治中的一個新術語,但作為一種新興起的、在世界各地不斷推延開來的政治現象,也已引起各國政治學者的注意。有學者認為,“政治極化在當今美國政治中有持續增強趨勢並深刻影響著美國的選舉政治、國會運作和公共政策制定”,“美國的政治極化可分為政治精英和公眾兩個層面”。④在台灣,政治極化意味著政治結構的兩極化,是藍綠政治的結構性緊繃,在日常的政治運作中存在著藍綠對峙攻防和“為反對而反對”的政黨惡鬥,各自陣營的支持者則是藍者恒藍、綠者恒綠。在選舉過程中,政治極化會有更為突出的表現,如藍綠兩大黨固守彼此基本盤、號召淺色選民歸隊以及吸引中間游離選民“選邊站”。一般而言,深色選民不僅在平時的政治對壘運作中是堅定支持者,在輿論上是鐵杆粉絲,而且在選舉過程中最容易歸隊,至少在最後關頭會堅定回歸基本盤,成為投票日的“鐵票部隊”。而對於藍綠政治人物來講,操弄藍綠對決的目的都在於通過激發自己陣營投票率的最大化,使有些意志不堅的淺色選民堅定複盤,從而造成自己得票率的最優結果。在島內政治中,由於單一選區兩票制使得兩大黨佔據最佳政治位置,足以動員和組織最多的政治資源;因而現有的選舉制度對兩大黨是最有利的,也容易造成政治極化,而且是兩大黨的兩極化。在選舉中,政治極化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藍綠對決,最常見的手法是鼓噪民粹政治,包括使用抹黑對方的口水戰、或某一方奧步等。

  政治泛化則是本文作者所提出的一個廣義用語,在含義上它比第三勢力、中間力量更寬泛,在客觀上則說明一個泛在的政治現象,指稱那些鬆散、成分雜、多類別的勢力組合。因此,就概念使用來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政治泛化的字義固然取自泛綠泛藍中的那個“泛”字,但前者顯然又比後者含義更廣、指向更多,與後者的單純性強、同質性高相比它更龐雜、更具有異質性。“泛化”的組織成分、成員來源一部分是淺綠和淺藍,一部分是白色力量及中間選民,一部分是小綠小藍(多是深色的)。換言之,泛化力量有往中間靠的,有(從藍綠陣營)往外走的,有超越藍綠自闖天下的,有不問藍綠衹問蒼生的,有裹在藍綠陣營卻也有意與之保持區隔或做切割的。二是這裡之所以使用政治泛化,而未用第三勢力、中間道路等,是因為第三勢力始終無法有效整合、難於成事,在藍綠政黨之外一些有影響的政治勢力(政黨、團體、人物)確實存在,但它們所呈現的常態是自在的、分散的、游離狀的,在背景來源、組織成分、政治立場、“統獨”取向等方面均呈多元化的特徵;在某些特定時刻可能會推出某種形式的“夢幻組合”,在另一些時候可能又變組成其他類型的組合,但多是臨時性的和權宜性的。故而,用政治泛化來說明這種政治多動症的存在可能更為合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