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二、禮:中國文化的最底層結構

  中國經濟奇跡背後的價值觀是對於西方經濟人的超越。面對西方發展了500年的自由資本主義及其價值觀在全球的強勢,中國之所以能夠超越之,來自於中國文明最底層的結構與秩序,這就是“禮”。禮貫穿於政教秩序安排之全體,從國家、政治的角度分言之為“禮治”,從社會、教化的角度分言之為“禮教”。在禮文化中,政與教合一;統攝於禮的政教合一,不同於西方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政教合一。人類學家張光直把世界上的文明分為原生道路與次生道路文明這兩大類:中國是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原生道路文明,西方則是一次次斷裂的次生道路文明。原生道路文明具有普遍性,次生道路文明反而是例外的。

  張光直從文明連續性的角度提出中國是原生道路文明,但卻沒有進一步解釋為何是原生?什麼是原生?中國文明能夠連續不斷裂的原因、動力所在?筆者對此提出一種看法:中國作為原生道路文明之“原生”,在於禮之延續與更新、轉化。

  西方文明的政教傳統分別是古希臘雅典傳統與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傳統,後者不是來自歐洲文明自身的,而是來自歐洲外部的中東,故而二者之間存在矛盾衝突。而中國文明的政教即禮治、禮教則是其所自身固有的禮的一體兩面。

  “禮”是原生的,自然形成、發展,為中國所固有,並且幾千年來一直連續不斷,而世界史上其他國家、民族,對於“禮”則或缺少,或最初也曾擁有,但後來由於文明的斷裂而最終沒有延續下去。唯獨中國的禮文化是一直延續至今的。這本是文明發展的常態,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日本人、歐洲人都以各自的本國歷史為標準,所以把中國史的發展視為不正規,但這卻是謬誤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文化確是真正順理成章,最自然地發展起來的。”④他認為,中國文化發展過程才是正常的歷史發展軌跡,而國民是有年齡的,中國的國民已是富年,而日本、歐美尚屬於幼小。他更進一步指出:“縱觀中國過去的經歷,從某個時代以來的歷史,是其他國家的國民——當然像印度這樣的文明古國除外——尚未經歷過的,這暗示著這些國家的國民還要經歷的一種狀態。像日本或歐美各國那樣,自認為其民族生活要比中國進步,這些想法不用說是大錯特錯。”⑤晚近日裔美國學者福山認識到現代國家的官僚制,中國在兩千年的秦朝就已確立,中國在這點上領先世界兩千年。

  理解“禮”之為中國文明的底線結構,周公“制禮作樂”,集夏商周三代禮之大成,可謂是歷史重大時刻,孔子繼周公之後而“周孔”並稱,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針對子張之問:十世可知也?”孔子的回答是:“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八佾》)百世為三千年之後,孔子點出了禮文化所具有的價值普遍性以及“可長可久”的文明連續性。

  周禮之根本為分封制和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相結合。西周以分封制分封諸侯,周天子與同宗諸侯為叔伯關係,同時,異姓諸侯則通過聯姻而有甥舅關係,所以在西周分封與宗法一體,“國”與“家”一體。秦漢以後,封建制變為郡縣制,國與家在政治上分開了,但在倫理上卻通過擬血緣的類推而依然聯結,即“父母官”。《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說:“樂衹君子,民之父母”;《禮記·表記》說:“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凱以強教之,弟以說安之。樂而毋荒,有禮而親,威莊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後可以為民父母矣。”東漢《白虎通義·號》引《尚書》“天子作民父母”。由此,郡縣的政治原理,成為“家”的原理的推擴,官、民的關係被自然比擬為父母官與子民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