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周禮是政治與教化合一,政刑禮樂融合為一,習禮、掌握禮者為士君子。後世則稱君父、官師,擬君為父,擬官為師,除了行政之種種政事,更為優先的是化民成俗之教化功能,不然則僅是俗吏而已。隋唐以下的科舉制表面看來衹是考試制度、官員選拔制度,好像不屬禮教,但其實是得禮治之精神,即得禮教之“尊尊”、尊賢精神,學而優則仕,士大夫政治也就是禮治,治、教重新合一。而法家僅取周禮中所有的行政之一端,而遺落了教這一端,而成其為法家,為“法治”,有其偏失,最終與儒家合流,即法家的儒家化,禮法合一。

  禮作為傳統的連續性是活著的傳統,如水流一樣,無分過去、現在、未來之水。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禮樂精神呢?在政治層面,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政治是對於傳統士大夫政治的繼承與轉化,其精神正是“禮”之精神。

  對於禮樂文明在周代以下的連續性以及“禮,時為大”的變遷把握了之後,則可以理解今天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今天讓海外消除對於中國的誤解、疑慮,讓海外開始理解中國的價值觀,可以分高、中、低的三個層次來談。低者,就是中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要道器合一,在器中把道講出來。中者,即是儒家的道高明而極中庸,主要是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道德,這也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對於資本主義的克服與超越。高者,則是這一整套“中庸”、中道的制度背後一以貫之的“正道”,即文化價值觀,這一套文化價值觀作用於每個中國人的人心。

  1、文化價值觀的底層次: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

  科耶夫關於藝術化生活的理念也讓我們在更深層意義理解最近李子柒在海外包括在歐、美大受歡迎的現象。何謂文化?文化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可見之“器”就是生活方式,背後的“道”就是文化價值觀,道器一體而不可分。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最熟悉的就是家庭生活以及孝敬父母的要求。家庭、家族而不是原子式的個人,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最基本單元,這正是禮文化之延續。孝並不衹是供養父母這麼簡單,《論語·為政》記載子夏問孝,孔子回答說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孝要求內心對於父母的孝順,要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尤其是由內而發乎外的和顏悅色的婉容上,這說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

  孝不止於生前,不止於親身接觸的親人,還有對於去世親人以及歷代祖先的終身祭祀,即民間說的“祭祖”,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佔據重要位置,但西方卻以其一神教的信仰來否定中國沒有宗教信仰,或者批判中國的祭祖是偶像崇拜,批評中國的多神信仰是偶像崇拜。其實西方文明作為斷裂的文明才會出現一神教,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之一的古希臘卻是多神信仰,但外來的基督教被羅馬帝國接納為國教後,原有的多神信仰就被視為異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