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智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先說“混合方式”主要是指直接將西方的器物從購入、仿製以至於改進之後,由中國人使用:換言之,中國人用西方的器物、技術來促進國家的變化。擴而大之,進一步說照搬西方的制度、法規或教育等等套用在中國人的社會,也都是混合方式的“體用論”。這種方式本質上祇是追趕,而最大的成就也就祇能做到並駕齊驅。而且是長期受制於人。所以不論成功的程度如何,在西方來看,至多是從學生變成模範生;幾乎沒有機會從學生變成老師,而更加根本的問題還在於“混合方式”的一旦小有成功,(學得有點相似於西方)就會出現“被認可”的集體焦慮,即渴望得到西方的讚美、認同與肯定,從而每每以西方話語權來決定自己現代化的成敗。反之,一旦失敗,就很容易出現民族集體焦慮感,則令民族陷入迷失、虛無的自我否定,自我貶抑,把國家引向更亂、更痛苦、更分裂的深淵。從晚清到民初五四運動的中國,就是經歷這樣的歷程。總之,“混合方式”的方法,並無法使中國適妥地應變,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在於在晚清和民初當年中國處在隨時被瓜分、瓦解的危情下,中國精英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真正理解西方的“現代化”,對如何把握中國的“體”的問題也沒法深思。客觀而言,在當時情境下“混合方式”的以變制變應該是最佳的策略, 然而歷經了“以俄為師”和“一面倒”的政策之後,實踐告訴了中國勢必另謀新策。 

  再說“融合方式”主要是指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性引進對方的文化,經過適當的改變,綜合和詮釋而發展出自己文化的新貌。此種創新必然也祇能在自己的主體意識下,對外來的西方文化進行選擇、吸收、理解、綜整、創新,簡言之,“融合”是一種創新的摸索過程,“融合”無法速成,“融合”需要時間;以中國近代的變遷來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從城市工人鬥爭到農民起義,已經不是馬克思主義原本的無產階級革命,而毛澤東的工農革命理論的成功,是因為毛的革命符合了中國的國情。鄧小平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如今才能有巨大的成就。所以改革有成,其實都是因為他所依據的理論不僅僅是“馬列主義”,還有中國特色。所謂中國特色就是從中國實情,從中國人民的需要出發去理解馬克思主義,所以早在八十年代初中共“十二大”時,中共就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②而且在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重大議題上,把當代中國定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完全是依據中國自身的實際出發,再經過卅年探索,其間又加上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符合中國國情需要的理論修正,到了習近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的融合式“中體西用”的新典範,從中國思考、把中國視為行動的主體,將馬列主義的理想和方法視為完成中國變遷的方法,而創新地提出“新思想”。此一“新思想”立基在鼓勵中華民族建立民族的“四個自信”(道路、理論、制度、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