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智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研究 

  以往我們熟悉的現代政治學的許多思考,本質都是立足在西方資本主義這個經濟基礎之上,正如亞當·史密斯所說的“追逐個人私利有助於實現公共福祉”,這個資本主義的經濟是以“私有制”的利益為基礎,政治作為經濟上層建築,一切都以維護“私有制”的利益和權益為出發點,在價值觀方面也以個人主義為崇尚,西方國家所吹噓的所謂普世價值“自由”、“平等”的人權,也是圍繞著個人主義所衍生的權力。雖然西方國家還給這些權力配上法律的框架,然而並禁不了貪婪的人性,並不能一如資本主義最初的假設那樣,在經濟領域中“個人利益”的追逐,最終匯總為公眾的利益,在政治領域過度強調個人主義的主張,更容易演變為理所當然地以私害公;所以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在開始之時,確實可以透過激發個人利益的動機轉化為動力,推動社會的變革。但是最終必然異化為社會再變革的阻力。異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將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對立起來,個人主義認為“整體而言,對於公共利益大致存在著兩種呈一定對峙關係的理解方式。 

  第一種理解方式認為,公共利益祇能是每一個人所感知的私利或個人利益之交集或集合,在個人利益之外即無公共利益可言。第二種理解方式則認為,公共利益固然反映了社群的整體利益及長遠利益,但亦可能損及特定社會成員之利益,亦即也可能是以部分成員之某種克制或犧牲為代價。對倡議中庸之道的中國人而言,認為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相對存在,辯證地存在,換言之,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一體的兩面,國家既要也必須同時維護個人的權力和權利,也要促進集體的安全和發展,在中國人看來這原本就是國家該做的事,二者之間並不衝突。當然也有些事在優先順序上會出現互排性,在此情況下,中國文化的價值觀中,優先選項通常是集體為先,因為中國人的思惟方式就是偏向“由大而小,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順序邏輯,所以“沒有國哪有家”、“國仇未報,何以家為”對中國人而言,是自然之理,是理所當然,不證自明的事。由此出發,中國人在處理“政治”時,主要的對像是集體的“人民”,而非個別的“人”。 

  晚清以來,中國開啟了現代化的歷程,在現代化的生發與建構中,中國人的現代性亦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步塑造,而在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或是政黨的現代化努力,不論是向資本主義的路徑取經或是向馬克思主義的路徑取經,除了形式上的器物、制度的模仿、移植之外,在內在的價值觀方面,西方的思想都是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資本主義部分一如前述,而馬克思主義強調階級,“階級解放”是“個人”的解放的前提,但其終極的目的還是在“人”的真正解放,人的“全面自由”才是馬克思的根本目標和終極關懷,為其後的中國國民黨用之於台灣的現代化建設之中。中國共產黨師法馬克思主義,透過先集體後個人的價值模式建設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在兩岸的中國人現代化過程中,透過不同途徑的現代化歷程,本質上都是西方移植而來,但是塑造民族現代性方面,中國大陸偏向集體主義,而台灣則偏個人主義。九十年代以來,台灣則進一步抄襲西方的制度,延用至今。在中國大陸自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就開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時至今日,中國的政治學已經開始逐步探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學,例如,其大框架如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