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如何應對美國對華政治戰

http://www.CRNTT.com   2020-11-15 00:01:41  


 
  過去好不等於現在好。儘管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在建立之初是很先進的國家形態,並在轉向社會主義之後取得非凡成就,但它畢竟在如何治理好現代國家方面缺乏從善如流的氣度和自我革命的自覺。蘇聯過於強調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全能型、決定性作用,完全拒斥市場的功能,違背了建設現代國家的基本規律。而且,由於蘇聯經濟過於倚重能源行業,在初步實現工業化後,進一步完善經濟結構的動力顯著減弱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也越來越缺乏發育環境和激勵機制。政府權力過大又不可避免地引發腐敗、低效和等級化,社會層面的不滿難免越來越大。這才是蘇聯無法抵禦美國政治戰、最終在戰略競爭中敗下陣來的深層原因,也是當蘇聯的最後一面國旗緩緩降下時全國上下竟冷眼以對、無動於衷的原因所在。換言之,蘇聯在與美國戰略競爭中的失敗,根本原因不在於美國做了什麼,而在於蘇聯沒做什麼,在於它的國家形態和治理方略未能與時俱進而大大落後了。

          由此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問題,即中國與前蘇聯的本質區別。

  這種區別首先體現在兩國對政府與市場之間關係的處理上。蘇聯衹強調政府的作用而忽視市場的力量,是一個完全按指令行事的計劃經濟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中國構建的現代國家形態的顯著特徵,則是兼顧了政府和市場。在經過新中國建立後30年努力、總體鞏固了國家的獨立自主地位之後,中國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開始大膽擁抱市場經濟,逐步探索出既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種國家形態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是一種更能適應百年變局、更能兼顧效率與公平、兼顧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更加先進的現代國家形態。

  這種區別還體現在對軍事與民生之間關係的處理上。為應對冷戰需要,蘇聯奉行的是重軍事輕民生的發展戰略,重工業很發達,軍事力量很先進,國家看起來很強大,可是老百姓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政治合法性得不到保證,政權基礎自然就不牢固。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始終將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要位置,以此為牽引推動相應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政策優化,從而始終保證了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衷心擁護。

  改革還是僵化,也是將中國與蘇聯區分開來的重要方面。面對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凸顯的國家治理困境,蘇聯並沒有通過改革儘早革除積弊,重建國家治理體系的平衡;等到戈爾巴喬夫倉促推進改革之際,國家治理體系的失衡已經積重難返,不合時宜的改革反而加速了蘇聯解體。中國也曾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遭遇前所未有的治理體系失衡。面對這一局面,中國領導層高瞻遠矚,果斷推進了政治、經濟、社會領域全方位改革,通過幾十年持續努力,“改革”已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戰略共識;通過不斷的自我革命持續優化現代國家形態,乃是中國治國理政的根本精髓。

  將中國與蘇聯區分開來的還有在“爭霸”問題上的不同態度。為凸顯自己高人一等的國際地位,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作風時不時地就要表現出來;為與美國爭霸,蘇聯在面對美國發動的軍備競賽時衹能咬著牙硬扛。而中國堅定奉行和平發展戰略,明確宣稱再強大也不稱霸,而且表現出越發展越謙遜、越強大越有責任心的行為特徵。中國在對外戰略領域的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完全是因為國家利益拓展到了那一步,因而並不存在“戰略透支”風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