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如何應對美國對華政治戰

http://www.CRNTT.com   2020-11-15 00:01:41  


 
  一是確保理性反應。除了對競爭對手進行打壓恫嚇,使之畏首畏尾失去戰略氣勢之外,激怒對方並誘其做出不理智決策,造成代價高昂或不可挽回的錯誤,也是政治戰中的常用策略。因此,過激反應是大國博弈中常犯的錯誤之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政治戰中的心理分析技術、心智操控手法更加強大隱蔽,對競爭對手的干擾使壞往往經過長期準備、周密部署並精心挑選時機,輔以多種策應手段,並根據對象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生態、決策參與者的心理偏好和不同議題的具體決策過程而“對症下藥”,往往稍不留神就可能中了對手的“激將法”。在大國博弈中,應儘量避免因礙於顏面、出於短期政治考慮或基於未經推敲就倉促認定的國家利益,甚至按照官僚機構的固定行為習慣或“標準操作模式”,而對其他國家的政治戰攻勢做出機械反應。中國有博大精深的戰略文化,歷史上有數之不盡的正反案例可供借鑒。衹要保持必要警覺,就不會被牽著鼻子走。當然,在特定條件下,面對對方挑釁,則可以借力打力順勢而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看似是不得不對對方挑釁做出對等反制,實則符合更為深遠的戰略佈局——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二是保持開放包容。陷入封閉僵化是大國博弈中比較容易犯的另一類錯誤。由於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社會福利支出上升、海外行動日益頻繁、謀求戰略優勢的努力水漲船高,以及不得不為爆發各種假想的極端情形和最壞情形做必要的防範,國家往往在發展和博弈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大的財政約束。這可能成為導致國家治理陷入僵化的制約因素。例如,蘇聯在80年代中後期就因軍備競賽而嚴重擠壓了財政空間,進而加劇了體制僵化。旨在確保信息保密、防止外來干預和提高行動效率的“小範圍決策模式”,也可能成為體制封閉僵化和政策上犯錯的原因。因為這種決策模式會形成日趨同質化的思維路徑,阻塞信息負反饋渠道,降低決策品質,削弱政策的信譽和可接受度。例如,特朗普政府就是典型的“小範圍決策模式”,其推出的各項政策備受爭議;小布什政府在“9·11”後相當一段時間也是這種決策模式,導致對外政策日趨極端,被迫在第二任期內進行調整;里根政府的決策風格更是如此,結果捅出“伊朗門事件”。

  由於體制和國情不同,美國和蘇聯在大國博弈中出現的失誤不太可能發生在中國。中國將更有條件發揮制度優勢,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科學分配資源精力,統籌調動各方力量,兼顧“宏觀穩”與“微觀活”原則,確保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在充分調動個體主動性創造性的前提下匯聚集體合力。

  三是儘快補齊“短板”。對後發國家而言,雖有所發展但羽翼尚未豐滿、雖順應時勢卻尚未到達相應狀態的時期,最容易招致外部打壓,也是對外部壓力最敏感的時候。將強未強之際,唯有格外小心謹慎,務必護住“短板”並儘快補齊“短板”,才能有效應對大國博弈,確保發展進程不被打斷。

  中國在這方面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既是中國優化自身國家形態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應對外部博弈壓力的緊迫需要。我們應長期堅持“換位思維”和“逆向思維”,從包括金融、科技、網絡等領域在內的治理體系各環節進行漏洞和短板自查,將外部博弈壓力合理轉化為不斷推動自我完善的內部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