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文化統合 以《詩經》外交為例

http://www.CRNTT.com   2024-09-01 00:01:14  


 
  作為宗主國,周王室實行分封制,但對諸侯國卻並不佔有絶對優勢,更為深刻的教訓是,在經歷商王室後裔大舉復辟的“武庚復商”、周王室與上天無法正確溝通的“卜龜失靈”以及東征平定管叔和蔡叔的內亂之後,周公旦對基於血統的傳承、鬼神的信仰來獲得天命的自信已然消失,就有了《大雅·文王》中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侯服於周,天命靡常”之說。周朝政治領導人開發出“天命靡常”的觀念,相信衹有充實自身的德性,藉由德性開啟智慧,廣施善政,實現天下體系內的方國由小康走向大同,這樣才能獲得“天命”,“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雛形也得以生成,由此“德性天命觀”取代“血統天命觀”,中華文化邁往新的里程碑。⑮為此,西周政治精英創造性發明了“周禮”(對內為憲制,對外為國際公法),通過制禮作樂、祭祀共同祖先、借助血緣親緣關係的“家國同構”,塑造文化政治共同體,形成當時強大的制度優勢,解決了“以一治眾”“以小治大”的內政外交課題,也為中國塑造了政治文化優先、而非經濟或軍事優先的治國理政的價值要義。

             三、西周春秋時期的詩禮外交:話語體系與外交藝術

  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作為周朝禮樂文明制度的核心載體——《詩經》,通過禮樂制度和官學教育在各國中推廣普及,助力“語同音”的“官話”系統漸次形成,以及“書同文”的文化共同體創生發展。作為接受官學教育的讀書人(士),必須諳熟《詩經》,成為外交官或者參與國家外交活動時,自然成為推廣普及《詩經》文化的主體力量,也由此開創全球外交和國際關係史上極具特色的詩禮賦詠外交,將政治性很強的外事活動發展為外交藝術,展現出華夏文明的創造性軟實力,同時又反哺周朝的禮樂文化制度。

  1.《詩經》與分封制、井田制等其他政治制度一道,構成政治文化制度優勢,維護著周朝天下體系的治理秩序

  在西周偉大的政治家們看來,“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因此,必須創建一整套便於操作的禮樂制度,把民眾生活、社會倫理、教育信仰、治國理政、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進行規範和文化重構,依靠制度優勢,達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小雅·楚茨》),實現民心向善、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天下太平。

  《詩經》內容豐富深刻,許多是為諷諫朝政、外交聘問、君臣宴饗而創作,稍加引申就可移用相應的場合。特别是其詩意朦朧含蓄,引發的聯想、理解和詮釋具有極大的彈性空間,為斷章取義地用詩提供了方便。通過民間“采詩”、各國“獻詩”、政府彙編結集,經過“歌詩”傳唱後,再回到中原各國和四夷方國,在這一來一往的互動過程中,加大了《詩》的文化輻射力,堪與後世的《聖經》在世界流傳相媲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