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平原:重新審讀五四新文化運動

http://www.CRNTT.com   2009-04-18 07:32:41  


 
  【三】

  為何稱五四新文化運動乃成功的“文化斷裂”?是基於以下理由:

  第一,成功的“文化斷裂”,不可能僅局限在文化層面,必定牽涉甚廣,尤其是制度性變遷。

  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很多激動人心的口號,但最為成功之處是以白話取代文言,由此而文學革命、思想革命乃至政治革命。從具體而微的“文學形式”入手,逐漸推衍到構建完整的“意識形態”,完成對於“帝制”的徹底埋葬。胡適感慨“‘五四運動’是一場不幸的政治干擾”,使得中國人的“文藝複興”半途而廢(參見《胡適口述自傳》),這一思路並不可取。正是因為“五四”最終走出了純粹的“思想實驗室”,介入到實際政治運作乃至社會變革,才有日後的輝煌。比起抗日戰爭之側重軍事、廢除科舉之強調教育,五四的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因“不純粹”而難以“一言以蔽之”,正是其值得再三評說之處。

  第二,成功的“文化斷裂”,不僅有激動人心的口號,更需要實際業績。

  與前人“決裂”,並非越徹底越好,史家更看重的是有無“碩果累累”。“決裂”的姿態固然必須關注,更值得辨析的是“決裂”的後果——到底給歷史留下了什麼?談論歷史事件或人物,關鍵看“建樹”而不是“旗幟”,就好像討論報刊,“發刊詞”固然值得參考,更重要的是有無大作“經世”或“傳世”。若“德先生”、“賽先生”、“白話文”、“反傳統”、“整理國故”等,每個詞都有待推敲,可又都是巨大的存在,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與表述。五四新文化人深諳其中奧秘,除了不斷呼喚“傑作”,更落實為《中國新文學大系》等的編纂。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機遇,當事人自己給自己寫史,而且幾乎一錘定音。

  無論是文學創作、學術研究還是制度建設,五四新文化人的貢獻,全都可圈可點。相對於旗幟顯赫但虎頭蛇尾的辛亥革命,或者名實根本就相違的“文化大革命”——單是“八億人民八個樣板戲”,就讓你對當局整天掛在嘴上的“文化建設”持極端懷疑態度。也正因此,在二十世紀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長期立於不敗之地,既婉拒不虞之譽,也謝絕不白之冤。

  第三,成功的“文化斷裂”,必定是斷裂中包含某種連續性。

  關於這個問題,不妨借用周作人對現代散文的論述:“現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條湮沒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後又在下流被掘了出來;這是一條古河,卻又是新的。”(《永日集.〈燕知草〉跋》)既不是全然的新,也不是純粹的舊,而是新中有舊,斷裂中隱含著某種連續性。即便以反傳統著稱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壓抑儒家,但突出了道家和墨家;批判詩文,可著意表彰小說和戲劇;鄙視文人大傳統,轉而發掘民間小傳統。中國文化的底色仍在,只不過換了個角度觀賞,會有絕然不同的感受。你可以說這種視角轉移得益於“西學東漸”,但不能無視傳統內部變革的內驅力。猛然看去,似乎是平地起風雷;拉長歷史視野,實則自有其合理性。所謂“斷裂”與“連續”,某種意義上是“短時段”與“長時段”觀察角度的差異。依我的觀察,漫長的中國史上,以文化而論,雖有過非常慘烈的困厄與震蕩,但從未有一刀兩斷的隔絕。當然,不僅有遠看近看的差異,你還可以上看下看、裡看外看,借變換角度,理解“斷裂”與“連續”之間的辯證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