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林賢治:中國人的面子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09-05-11 10:43:33  


梁啟超《論中國國民之品格》痛陳國民性四大缺點。圖為梁啓超故居
  中評社北京5月11日訊/重慶華龍網昨天載文“林賢治:中國人的面子問題”,文章說,正如西方有西方的社會病一樣,東方國家的病症自有東方的特點,並非經西方“妖魔化”而來,而是客觀存在。全文如下:

  在美國,討論中國國民性的最早、最完整、最有影響力的著作,當是阿瑟.亨德森.史密斯(1845-1932)的《中國人的氣質》。

  這位中文名為明恩溥的傳教士,在華生活近五十年,他在書中詳細記述了他所觀察到的中國人的二十六種“特性”。其中首要是“面子”問題。

  歐洲人和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的批判,多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一、穩定性或稱不變性。所謂穩定性,無非給保守性換了一種好聽的說法罷了。二、自大,即史密斯所說的“面子”,把國家稱為“天朝”、“中國”,其實由此而來。“文革”時,大力宣傳北京為“世界革命的中心”,輸出革命,這種“中國中心論”可謂民族自大的登峰造極之作。三、視等級為天經地義。四、國族、家庭、群體大於個人,頌揚個人的順從和義務而忽略權利。對等級的遵從與對個人的卑視,結合為奴性,自然這同專制政治密切相關。五、漠視社會和他人的存在,對何為正義和真理這些帶有終極性的理念,由來缺乏追求的熱情。

  史密斯作《中國人的氣質》,我們當今的學者可以惡意地推測作者的動機;但是在當時,中國的啟蒙學者“誤讀”它並翻譯出來予以傳播,都因為身在近代中國的困境引起的危機感所致。

  《中國人的氣質》中譯最初以《支那人之氣質》為名。“支那”一詞帶輕侮之意。這些留日人士的使用,不忘國恥的用意是明顯的。

  發表時,有按語雲:“吾邦人廉恥掃地言之痛心之外,吾邦人不自知,而外人知之;吾邦人所不敢言,而外人言之;吾邦人所不恥,而外人深為恥之;吾邦人不自責,而外人責之。太史公曰:悲莫悲於傷心,吾邦不以為傷心,而外人心傷之。嗚呼!言之誠堪痛心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