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球經濟“可持續復甦”問號一大串

http://www.CRNTT.com   2010-02-02 08:04:39  


2010年世界經濟在困境中尋求緩慢複蘇。圖為在美國紐約的一個汽車銷售中心,被陰雲籠罩的汽車廣告牌。新華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2月2日訊/《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文章稱,日前閉幕的第40屆世界經濟論壇,主題就是“改變世界:重新思考、重新設計與重新建設”,各國政要、企業家與學者齊集瑞士小鎮達沃斯,集中討論全球金融監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貿易保護主義、氣候變化與清潔能源、國際資本流動與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雖然議題駁雜多樣,但主線始終很清楚:本輪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以及退出政策的時機選擇。當下的世界,一邊是對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資產價格泡沫的擔憂,另一邊是對主權債務危機、財政赤字難題、失業率高企與經濟二次探底的疑慮。作為論壇的核心議程之一,“可持續復甦”實則存在極大的爭議與不確定性。

  文章分析,與“可持續復甦”相對應的,則是世界經濟二次探底。

  世界經濟復甦的最大不確定性,在於全球範圍內的最終需求能否恢復。在過去的10年中,是美國居民的過度消費支撐了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次貸危機爆發前的巔峰時期,美國居民儲蓄率為負,而消費與GDP之比高達72%。美國居民的借債消費驅動著全球經濟增長,而外圍國家政府則通過向美國居民貸款來支撐美國居民的過度消費。當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產生的負向財富效應,美國衍生品泡沫破滅導致的商業銀行緊縮信貸最終戳破了美國居民過度消費的泡沫之後,一切突然變得難以為繼。

  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短期內很難恢復元氣。一方面,作為未來居民消費的先行指標,目前美國與歐元區的失業率都達到了10%,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對未來收入下降的擔憂必然導致居民開始削減消費。另一方面,美國居民在次貸危機過程中大約損失掉超過10萬億美元的財富,他們需要通過提高儲蓄率來重建財富。此外,在資本充足率壓力以及對資產質量的擔憂下,商業銀行依然處於集體惜貸的狀態中,消費信貸增長緩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