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入選“非遺”:古琴、昆曲和香

http://www.CRNTT.com   2011-04-28 14:10:09  


 
  十五年的“空白”與高羅佩的“斷弦”

  所幸的是上海音樂學院留下了戴曉蓮,但一時沒有課程設置,她只能在圖書館資料室給唱片編目錄。這一幹就是7年,彈琴,只能是回家後的自娛或研究。後來,她在校刊發表了一篇論文,校刊主編覺得她的理論素養不錯,問她願不願意到校報工作?於是在1992年底,她成了上海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編輯部的編輯。

  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後來上音民樂系根據她的專業特長,給她安排了古琴必修、選修課程,此外,她有時還教教外國留學生,但身份一直是模糊的。

  當然留學生不管身份不身份,他們對古琴的興趣與認識,倒比國內有些音樂教授還高。也因此,1991年,在留學生的聯繫下,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向戴曉蓮發出邀請,請她去那裡做為期10個月的訪問學者。她拿著邀請函請系領導蓋章,某領導覺得戴曉蓮只是一個圖書管理員,沒有資格出國做訪問學者,這把她氣壞了。最後在院有關領導的力挺之下終於成行。

  到了荷蘭,戴曉蓮訪問了在海牙居住的漢學家高羅佩的遺孀水世芳女士。“大家今天都知道高羅佩是中國通,寫過《中國古代房內考》,把《武則天四大奇案》翻譯成英文,還寫過《中國迷宮命案》這類推理小說,其實他還研究過古琴。起因是在1943年中國抗戰期間,在重慶他認識了水世芳。水世芳出身名門,父親水鈞韶是外交官,後來當過天津市市長。水世芳從知名女校慕貞中學畢業後,考進長沙臨時大學,這所學校南遷後並入西南聯大。不久,水世芳肄業後進入荷蘭駐中國重慶大使館工作。而此時高羅佩是荷蘭駐重慶使館一秘,兩人很快認識了,時年22歲的水世芳會彈古琴,熱戀中的高羅佩聽她彈琴後對中國的古琴發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保持終身。”

  記者為採訪戴曉蓮,還專門購買並粗讀了嚴曉星編的《高羅佩事輯》一書,得知高羅佩在認識水世芳前就親炙於古琴大師葉詩夢,在重慶與於右任、馮玉祥等名流組建“天風琴社”,並撰寫了《琴道》一書。他在重慶時還購買了不少字畫、瓷器、中日韓書籍,還有被人冷落的古琴譜和古琴。

  戴曉蓮說:“是的,一點不錯,我拜訪老太太時,她就非常高興地翻箱倒櫃地拿出許多琴譜、信札和手稿讓我看,數量之多,不可想象,而且在國內是無法看到的。這讓我禁不住感嘆:我們一直在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外國人倒是最有興趣投入研究的,而我們自己常常妄自菲薄!”

  戴曉蓮在訪荷期間不止一次拜訪這位老太太,聊往事,看資料,拍照片,還包餃子給她吃,貴族出身的水世芳離開故土半個世紀,總算吃到了純正北方風味的餃子。高羅佩留下的兩張古琴,斷了弦,好久沒人彈它了。“高羅佩收藏的中國古琴譜全都捐給了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他夫人對我說:高羅佩了除了一張臉是外國的,其他都是中國的,比我更中國!”

  學生畢業後到哪裡謀職?

  就這樣,身在體制內,藝在專業外,這漫長的15年成了戴曉蓮藝術教育的空白期,直到2001年,上海音樂學院的古琴專業突然“活過來”了。戴曉蓮終於“歸隊”,成了名正言順的古琴教師,也招收了她的第一名古琴學生。上海音樂學院成立後,第一個古琴專職老師是於1956年赴任的劉景韶,40多年後,戴曉蓮成了上音的第二個古琴專職教師。

  “一年只招一個嗎?”記者對古琴專業如此稀缺感到不解。但戴曉蓮回答:“一個還嫌少?相當不錯啦!到目前為止,上音古琴專業的學生也總共不過六七個,現在大二的學生仍然空缺。”

  目前戴曉蓮帶三個本科生,兩個研究生,還有副修學生,必修學生,選修學生共十多個。都是一對一地上課,每周課時排得滿滿的,另外還以大班課形式為全院本科及研究生開設古琴音樂理論選修課。

  據記者了解,中國音樂類學院設古琴專業的並不多,古琴教學也沒有現成的教材,形式就是一對一,像私塾一樣。

  因為早就接受前輩大師的親炙,戴曉蓮吸收了他們的教學經驗來指導學生,提出“雙基本功”的教學理念,即手指技能訓練和識別減字譜,然後要學生深刻體會古曲中的意境和韵律。“理解經典古琴曲的真義,不是單純的技巧問題,而關乎傳統文化的精神,這個比較玄。所以我跟學生說,一定要多讀古典詩詞,體會韵律節奏,理解思想情感,想象古人的生活場景與氣氛,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去作一番遨游。唯有此,才能彈好古琴。所謂高山流水,就是心靈的共鳴。”

  同樣一支古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憤練習,學生可以彈得跟戴曉蓮一樣,節奏速度都不差,但聽上去總覺得缺少一點什麼,是神韵,還是意境?音樂之難,就在於沒有硬性的評判標準。

  舒曼曾經這樣揭示音樂的不確定性:“在各項藝術中,沒有任何一項會比音樂更難得找出它的理論基礎。科學靠它的數學與邏輯推論;詩歌有它明確的黃金字句;其他藝術則有自然作為它們的仲裁者;只有音樂是可憐的孤兒,沒有人能說出它的父母是誰。但是,也許正因為它來歷的神秘性,才構成音樂之所以引人入勝的微妙。”

  另一個現實問題也是明擺在大家面前:畢業後學生到哪裡去謀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