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入選“非遺”:古琴、昆曲和香

http://www.CRNTT.com   2011-04-28 14:10:09  


 
  古琴在外國有不少知音

  古琴在海外也有不少知音,雖然專業人士可以說他們還不那麼“知”,但畢竟他們懷著濃厚的興趣圍聚到“俞伯牙”面前。

  美國伯克利大學音樂系特聘古琴與古箏教師、北美琴社社長王菲女士告訴記者,美國加州Milpitas市就從2007年起決定將每年的11月7日定為該市的“古琴日”,以此鼓勵旅美華人王菲和她所領導的北美琴社多年來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這是世界上迄今第一個專門為中國古琴設立的節日。

  美籍華人王菲,自小與她的兩個姐姐一起學琴,後來在美國教授古琴並於1997年成立北美琴社。她們在北美被譽為“中國的勃朗特三姐妹”。

  “2002年我們和人民網合作,搞了第一個網上古琴音樂會的直播,就是古琴音樂會的直播,這是配合2003年中國古琴申遺才做的一件事。我們還和CNN做過專題片,2005年世界財富論壇在中國召開的時候,我們又搞了一個千年古琴、百年普洱的活動,向世界500強企業宣傳古琴。”王菲說。

  中國古琴組織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還是很多的,北美琴社每個月在舊金山灣區都有雅集,彈琴、吟詩,努力複原古人的生活場景,以此來加強中美兩國文化的交流。王菲告訴記者:“這種在老外看來頗為新奇的活動常常有一個主題,比如說花的主題、春天的主題,我們有攜琴訪友,比如說我們開著車到其他城市見琴友,我們有湖上的雅琴,我們有專題,比如古琴與唐詩、古琴與太極,有蔡文姬的專題、李清照的專題等等。”

  北美琴社在十多年里像滾雪球一樣擴大隊伍,目前大概有會員2000多人,年齡最大的為80歲,散布在世界不同的20多個國家。

  王菲根據自己的接觸認為西方人的欣賞古琴的水平是不低的,有許多感人故事被她津津樂道。有一次她在伯克利大學教古琴,聽得人非常多,有些並不是音樂愛好者,但他們非常願意接受,他們認為美國的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國的音樂,所以他要把古琴也作為美國音樂的一部分來介紹。他們的心態就是如此開放,所有古琴在北美就有知音。

傳習琴藝最缺稱職的老師

  琴館是有圈子的,經濟收入無形中組成了一個圈子,他們與彈彈白相相的人在訴求上是不一樣的。

  主筆/沈嘉祿

  淮海西路延伸到這裡,有鬧中取靜的感覺。在一百年前,這裡是上海的郊外,這一排別墅就是鄉村別墅。“幽篁里”是一座琴館,開在一幢三層樓的獨立洋房里,牆面上寫著一些字,廣告做得不夠幽雅。

  進去,看到一個小園,有花草和水池。古琴館能夠有這樣的條件,在上海絕對也是少數。館主楊致儉身穿褐衣,手指纖細而有力,彈琴所致吧。說起琴館,他一臉感慨:“上海稍稍正規的琴館也就三四家,除我之外還有九派、元音等,上音附中里面也有。我理解的琴館,應該有固定的場所,最好還有庭園,雇三四個職工處理日常事務,還必須有相對固定的、有資質的琴師。現在絕大多數琴館是不成規模的,有點像過去的私塾,除了教琴,兼賣茶、玉、字畫等等,他們是當一門生意來做的。”

  楊致儉是從事房地產業的,購下這幢據說最早是法國領事官邸、後來又成為上海藥業巨子項鬆茂住所的洋房,初衷是搞個會所,以滿足公關或洽淡生意之需,後來發現往來客人中不少人對古琴感興趣,而他本人是琴學家龔一的學生,操琴已有十幾年,那麼將會所轉身為琴館不過舉手之勞,幽篁里就這樣在2008年正式掛匾開張了。但實際上出資人是他的師妹,館長並作為領銜琴師的喬珊,喬珊是中國古琴學會的秘書長,有加拿大和中國香港的“雙重護照”。

  “琴館的質量如何,要看環境是否幽雅,氣場是要緊的,我們光是裝修就花了兩三百萬。但最主要的取決於師資力量,大多數琴館沒有穩定的師資,招了學生後得臨時請人來教他,今天張三明天李四,那麼就不能保證學員學得好。建國後,張之謙、管平湖、龔一他們這一批古琴家是主流,但後面出現了斷層,到了戴曉蓮他們這一代起來,實際上已經斷了二三十年。再下來到今天科班出身的學生也算一代的話,那麼中間也斷了十多年。而古琴專業的師生本來就是鳳毛麟角,能夠活躍在社會上的琴師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楊致儉說。

  琴館算文化經營單位還是民辦教育機構,至今沒有一個說法。琴館的經營者通常的操作是成立一家文化公司,然後再開琴館。目前以上海為例,學員一般是公司白領和全職太太,還有少量經濟條件較好的退休人員。沒有音樂基礎也不要緊,古琴雖有天籟之妙,要彈奏得像回事,也並非登天之難。“所以有些人學了三四個月就敢當老師了,有些琴館也真敢讓他們教學生。他反正收錢嘛。”楊致儉說,“事實上呢,一首曲子花點時間彈,並不難,外人聽上去也像回事了,但只有在優秀老師的啟發指導下,才能深刻領會古曲的含義,才能彈得韵味悠長,詩意盎然。比如《陽關三叠》,學了一年與彈了一輩子的兩個人彈,意境、格局都大不一樣。而這一點,大多數琴館做不到。琴館是有圈子的,經濟收入無形中組成了一個圈子,他們與彈彈白相相的人在訴求上是不一樣的。我們的學員更注重自身的修為,不是單純的娛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