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http://www.CRNTT.com   2011-06-24 08:22:21  


對國際貨幣體系加以進一步的改革在所難免
  中評社北京6月24日訊/上個世紀70年代,在石油危機衝擊下,世界陷入了流動性恐慌,這種恐慌大致上是由以下兩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一是石油漲價導致對貨幣需求的增加;二是因為美國貿易逆差導致其黃金儲備趨於枯竭,貨幣供給能力下降。面對以上困境(即特里芬困境),世界不得不對創建於1945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加以改革。最後,在別無良策之下,世界不得不選擇管理紙幣本位取而代之。國際貨幣的這一改革賦予了美元國際本位貨幣的地位,並把世界發鈔權交給了美國。

  上海證券報發表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華民、田素華文章表示,事實表明這一改革的收益是巨大的,但成本也是昂貴的。此項改革的收益是世界突破了流動性短缺的瓶頸。但是其成本之高,也是改革之初人們所沒有想到的。這里所說的成本主要有兩項:一是由浮動匯率帶來的成本;二是將世界發鈔權交給美國所帶來的成本。

  浮動匯率帶來的主要問題是對世界貿易的衝擊。從國際經驗來看:在實行金本位貨幣制度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有效運行時期,世界貿易是繁榮的;而在金本位解體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段時間里,世界貿易是衰退的;布雷頓體系解體之後,由於固定匯率被浮動匯率所取代,世界貿易是波動且趨於減弱的。

  由此可見,用管理紙幣本位制度來替代金本位制度,以及隨之而來的匯率波動對於世界貿易是不利的。至於將世界貨幣發行權交給美國,事後看來問題就更大了。由於在管理紙幣本位制度下,貨幣發行缺乏硬約束,掌控世界貨幣發行權的美國就可以利用該制度來謀私,那就是通過超額發行貨幣來增加鑄幣稅、提升本國的福利水平,而不必承擔由此產生的不良後果。

  如果進一步從動態的角度來觀察,就可以發現,由此項改革帶來的收益具有遞減的趨勢,而其成本則呈遞增之勢。因此,從長遠來看,由美國獨家提供世界通貨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是不可持續的,對這樣的國際貨幣體系加以進一步的改革也是在所難免的。收益與成本的動態轉換主要取決於美國提供的世界貨幣數量是否符合國際市場的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