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揭開湖北三千抗戰將士遺骨之謎

http://www.CRNTT.com   2010-09-05 09:26:07  


 
抗日名將傅正模鮮為人知傳奇人生

  三大戰役喋血宜昌

  宜昌地處長江三峽西陵峽口,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宜昌的戰略地位又一次凸顯。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致使宜昌成為西遷人員和物質的轉運基地,宜昌成為中國軍隊的後勤交通樞紐和陪都重慶乃至西南大後方的門戶。

  決戰宜昌之棗宜會戰:中國軍人愛國精神震撼敵猷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率2000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

  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10多次,日軍傷亡慘重。5月15日,日軍10000多人分南北兩路向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實行夾擊。激戰到16日拂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裡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猛攻,一晝夜發動9次衝鋒。不久,張自忠為國壯烈捐軀。21日,日軍再陷棗陽,並北進至鄧縣、老河口、樊城一帶。

  23日,日軍第11軍決心實施宜昌作戰,並於25日下達渡河命令。6月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第5戰區部隊反攻襄陽,並將戰區部隊分為左、右兵團,由李宗仁、陳誠分任兵團長。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戰鬥,日軍將兵力配置於宜昌、當陽與襄河附近地區,中國軍隊則集結在信陽、鐘祥、隨縣、荊門、宜昌、江陵以北之線。6月12日,日軍占領宜昌。

  棗宜會戰歷時近兩個月,中國軍隊英勇抗戰,沉重打擊了日軍,戰役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以張自忠將軍為代表的中國愛國軍人偉大的抗戰精神給日軍以強烈震撼。

  決戰宜昌之反攻宜昌戰役:積極進攻鬥志高昂

  1941年9月下旬,日軍向湖南省北部進攻,發動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第6戰區奉令圍攻宜昌,策應第9戰區作戰。此時,日軍主力集中於湖南省北部,宜昌僅有第13師團據守,第39師團在其周圍。中國第6戰區決定先攻第39師團,分割日軍兩師團,然後攻打宜昌。10月3日夜,各部發起攻擊,給日軍以重大打擊。宜昌日軍在中國軍隊四面圍攻的態勢下,拼死抵抗。至9日,中國軍隊仍未能攻入城內。當日,第6戰區奉令作攻克宜昌之最後努力,以第9、新編第33、第76師猛攻宜昌,激戰至10日黎明,攻克胡家大坡、大娘子岡、慈雲寺等據點,並以猛烈炮火轟擊城內日軍。當日,第9師組織突擊隊,突入城內。激戰中,日軍施放毒氣,並以飛機轟炸,突擊隊被迫撤出。11日,中國軍隊準備再度進攻,天降大雨,部隊行動不便,未能實行。此時,日軍增援部隊已逼近。第6戰區遂停止攻勢,撤離戰場,戰鬥即告結束。

  此次戰役是第二次長沙會戰的一部分。第二次長沙會戰,對日軍來說,是“在激烈動蕩的國際局勢中受到極嚴格制約的條件下作戰的”,其參謀本部要求盡早結束作戰,以便準備對南方用兵,因而第11軍攻占長沙僅2天便迅速返轉,退回原防。從軍事說,中國軍隊有計劃地組織第三、第五、第六、第九戰區之間的戰略協同和戰役協同,特別是指示第六戰區發起頗有聲勢的對宜昌的反攻作戰,反映出在戰爭指導上的積極意圖。日軍也承認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仍舊高昂,對宜昌日軍的反攻在規模和鬥志上都超出日軍的預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