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拯救中國金融危局的兩條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13-07-08 11:47:11  


  中評社北京7月8日訊/經濟學人劉海影在FT中文網撰文指出,融資要求源自實體經濟需求,如果切斷融資流,相當數量的企業將會倒閉,並引發突然的金融危機。這種被動的金融危機將可能引發難以控制的社會、經濟甚至政治動蕩,其代價是難以承受的。

  對於中國經濟決策層而言,有兩個問題必須予以回答:第一,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與金融體系是什麼關係?第二,是否可以擠壓信貸泡沫而不引致“財務金融危機”?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答案正確與否,可能將決定持續30年的、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跡是否落幕。

  新一屆政府對於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不可持續性有清晰的認識,不出百天,已經密集出台了多項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近期,央行坐視銀行間市場出現錢慌,未循慣例予以救援,顯示了市場久未經歷的強硬。很顯然,政府已決心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速,以求抑制乃至逆轉加杠杆行為。這不能不稱為大膽的舉措。(問達:中國離金融危機遠嗎?)

  這一大膽舉措的底線是“不發生財務金融危機”,然而,中國金融危局不過是實體經濟結構問題的反映,並對後者構成約束。如果政府高層對問題根源的診斷出現偏差,在沒有糾正實體經濟結構性問題之前對貨幣金融體系動刀,有可能導致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不可控的後果。

  2013年年初以來,經濟增速萎靡不振,與之形成觸目對比的,是信貸與社會融資總量的超常規增長。以新增社會融資總量為例,2008年不足7萬億,2009年之後上了一個大台階,約12~14萬億,2012年進一步提升到15.7萬億。而今年前5個月已經達到9.1萬億,同比增速高達52%;如果保持同樣的速度,新增社會融資總量今年將達到24萬億元。同時,貨幣總量已高達104萬億,與GDP之比接近200%,同比增速也達到15.8%,遠高於年初計劃的1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