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銀行“錢荒”會讓儲戶無錢可取?

http://www.CRNTT.com   2013-06-25 11:11:56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訊/6月中旬起,銀行間資金市場告急之勢愈演愈烈。昨日,在“錢荒”蔓延消息的影響下,銀行、地產等權重股重挫,滬指曝跌逾5%。面對“錢荒”和股市暴跌,市場上人心惶惶,不少銀行甚至還專門發短信安撫儲戶,以防止擠兌潮出現。

  那麼,鬧得風風雨雨的銀行“錢荒”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又會對儲戶和普通人有怎樣的影響?

  ■ 作為“錢袋子”的銀行怎會出現“錢荒”?

  在年中季末,銀行常會相對“缺錢”,多數時候這是正常的資金波動

  根據業界的說法,每逢年中或者季末,銀行都會出現暫時的資金緊張。因為一方面銀行要應對監管層的監管要求,準備季度財報或者半年財報,希望賬面好看;另一方面很多以季度為結算單位的理財產品和存款也會在此時到期。據惠譽(Fitch Ratings)估計,本月末前將有1.5萬億元人民幣的零售理財產品到期,銀行的資金流動性壓力據此可見一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了應付監管和賬目到期的壓力,資金更加短缺的銀行就會付出高額的利息,向資金相對充裕的銀行短期借貸。

  其實,銀行間貨幣市場是銀行業作為獲得日常運營所需資金相互拆借的場所,是一國金融體系的關鍵,也是很正常的金融現象。而中國銀行間市場在金融體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在快速上升。2007年中國回購市場的資金交易量為人民幣11萬億元,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2%,到2012年已升至人民幣136萬億元,相當於GDP的263%。典型的回購交易就是一家銀行以國債作為抵押從另一家銀行換取短期貸款。

  兩個主要原因致使此次銀行間“錢荒”分外嚴重

  一方面:眾銀行對中央經濟政策的“樂觀誤讀”,導致胡亂放貸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今年年初廣義貨幣(M2)供應增速目標是13%,而截至5月末,中國M2餘額是104.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中國總體貨幣供應並沒有人為收緊。中國人民銀行也公開回應“錢荒”稱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平。數據上看,將“錢荒”的責任推給貨幣供應不足,顯然找錯了對象。

  而眾銀行對中央經濟政策的“樂觀誤讀”,才是進一步加劇了“錢荒”的原因。從宏觀面分析,由於實體經濟增速放緩,今年前5個月的信貸並未失控,相反,5月份月度信貸指標都未能用完。如是,眾銀行根本不缺錢。然而,由於3月份起,工業生產出廠價格及經理人採購指數逐月下行,內需疲軟,到上月底眾銀行普遍相信新一屆政府將被迫放棄穩健貨幣政策刺激經濟,至少第一步是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每個商業銀行都會被強制要求放一筆錢在央行,作為存款準備金,下調存准率會讓銀行得到資金),故在進入6月的前10天內,眾銀行爭相對信貸“大放水”,以至於6月份當月信貸指標在前10天全部用完。但沒想到,隨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不為所動,不但繼續堅持穩健貨幣政策毫不動搖,而且在實際操作層面釋放出繼續從緊、從嚴的決心。當幻想徹底破滅,眾銀行才慌了神,亂了分寸。眾銀行提前20天用完了放貸指標,再面對監管部門嚴厲的半年考核,也就喪失了“墊資”應付考核的能力。於是,通過抬高拆借利率在銀行間“互相搶錢”,成為眾銀行的最後選擇。

  事實上,為了提高利率,在隔夜利率盤中還存在個別金融機構的“對敲”行為,還有金融機構在交易系統顯示成交之後就撤單,並沒有按照顯示的高利率進行真正的資金劃撥,這些行為也誤導了市場,加劇了市場的緊張情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