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金雁:俄羅斯超國家夢想

http://www.CRNTT.com   2013-03-28 10:21:38  


 
第三國際——共產主義的“超國家”思想

  1919年 3月成立、1943年 6月解散的第三國際與第三羅馬有很多相同之處,換用現在流行話語,“共產國際”是“第三羅馬”意識形態的升級版,是用社會主義語言包裝的“第三羅馬2.0”版本,是用意識形態語言包裝俄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的階段。

  從蘇聯時期,莫斯科當時被稱為“社會主義的麥加”、“國際共產主義共和國的心臟”、“世界蘇維埃聯邦的總指揮部”就可以窺其實質。對第三國際的通俗解釋是,“蘇維埃真理不僅可以在一個國家獲得成功,因為就其‘救世’的性質而言,它可以擔當世界的拯救者”。普通的俄國老百姓認為“第三羅馬”和“第三國際”沒有什麼實質的不同,從1919年第三國際成立時反對它的組織叫“聖靈第四國際”可以看出來,第三羅馬渴望而沒有實現的願望第三國際都實現了,第三國際也是一個神聖帝國,也是以正統的思想為基礎的,也是以俄羅斯人引領世界潮流的。在這裡兩個救世主——俄國人的救世主和無產階級的救世主——是相互重叠無法區分的。

  十月革命時蘇維埃的領導人都懷有不可抑制的“世界革命”的激情,這裡面既有現實政治的需要,也有“彌賽亞精神”沉積散發的效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革命後的蘇俄會孤立地存活。俄國革命被看作是掀起歐洲革命的衝鋒號,是推歐洲革命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列寧認為,只要俄國發生了革命,整個歐洲都會很快行動起來,只要俄國首先在資本主義鏈條上打開缺口,不愁歐洲無產階級的整個方陣不會跟上。

  1919年共產國際成立時的宣言上寫著:“只要我們沒有建立全世界的蘇維埃共和國聯邦,我們革命的無產階級就不會刀劍入鞘。”在第三國際的歷次代表大會上,所有發言人的結束語都是高呼:“世界革命萬歲!”共產國際就是籌備世界革命的總司令部。列寧認為,從十月革命以後,世界革命就應該在一個“總指揮部”的指導下運行,各國的運動都必須在第三國際範圍內統一協調,斯大林甚至把對蘇聯的態度作為區分革命與反革命的界標。(參閱《斯大林全集》第10卷,47頁。)

  為此布哈林提出“紅色干涉”的口號,托洛茨基提出組建一支騎兵軍,去遠征印度,策動南亞的革命。1919年蘇俄還組建過一支不屬於紅軍的“蘇維埃多民族特別軍”,並由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司令瓦采季斯統一指揮。季諾維也夫樂觀地認為,不出兩三年,整個歐洲就會蘇維埃化。

  1920年紅軍曾進入伊朗,建立過“吉朗人民共和國”,1921年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借口消滅白軍強行進入蒙古,扶植建立了親蘇的政權。蘇維埃政權還曾組織過以庫西寧為首的芬蘭政府和以捷爾任斯基為首的波蘭政府,對波羅的海三國也兵戎相見。在西方受挫以後,又改換“西守東進”的策略,在東方四面出擊,尤其是在中國,命令遠東局聯合孫中山,改造國民黨,組建中國共產黨。所有這些行動,就像梁啟超所說的:都隱含著“使全世界各弱小國家歸順蘇俄”的用意。(參閱郭恒鈺:《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110頁。)

  第三國際策動世界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產國際就是超國家的共產主義聯盟的雛形,是蘇俄對外政策的工具。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說:“歷史的火車頭帶動我們去建立國際革命蘇維埃”(《真理報》1918年1月29日),新的國際採取的是“工兵代表蘇維埃大會”的形式。

  1920年第三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專門討論了“國際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的具體事宜。列寧在為此起草的文件中說:通過聯邦制來實現蘇維埃制度,把無產階級專政由一國的專政變成國際的專政(即至少是幾個先進國家的,對全世界政治能夠起決定性影響的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愈發迫切了。為了確保俄共的老大地位,列寧為申請參加第三國際的共產黨規定了20個條件,特別強調,“一切願意加入共產國際的黨,都應當改變自己的名稱。都應該稱為:某國共產黨(第三國際支部)”,所有的他國黨作為支部必須絕對服從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領導,並向其宣誓效忠。共產國際對其直接實行組織控制,完全可以憑他們的考慮選擇該國共產黨領導人,旨在於使他們“布爾什維克化”和“俄國利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