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改革與增長更從容

http://www.CRNTT.com   2014-09-25 09:10:36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訊/9月以來,國家統計局等部門陸續公布了多項經濟數據,包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融資規模、物價指數等宏觀經濟數據指標均表現欠佳,多家機構下調中國今年GDP增速,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擔憂蔓延。

  還有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浙江溫州和寧波、江蘇南京和無錫、安徽合肥、湖北襄陽、陝西神木等地,已有多家中小房企因資金鏈斷裂,出現開發商項目爛尾或直接跑路現象。本應是銷售旺季的“金九銀十”,最近邯鄲也出現了多個樓盤停售,且不斷湧出的爛尾樓,開發商不知去向。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記者田享華文章表示,房地產作為現階段的重要產業之一,被視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晴雨表”,一旦它出現危機也容易加劇市場的惶恐情緒。因此,伴隨這些數據和現象,市場也產生是否有必要調整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討論。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經濟形勢欠佳,可以放緩擠泡沫、去杠杆的改革,同時加大政策刺激力度,保經濟增長;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就業穩定、通脹合理,也不發生大範圍的債務違約,經濟增速略低於預期不要緊,應該繼續堅持大力改革。

  對此番爭論,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日前在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將繼續著眼於綜合性目標,不會因為單個經濟指標的變化而做大的政策調整。

  文章稱,贊同這個觀點,但也提醒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情況:

  一方面,過去幾年的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崗位增長的波動擬合度並不高,西方社會比較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不明顯。這就意味著,今年我們可以順利完成新增就業一千萬人的目標任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在健康、茁壯地成長。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所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就業不降反增,主要是改革發了力。”由於工商登記制度的改革,今年3~8月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61%,但這種“井噴”的企業能否在經濟下行背景里“留得下、存得活、長得大”,改革之力所產生的效果是否可持續?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如果經濟不能呈現穩增長的局面,那麼就可能發生新增企業、就業“曇花一現”的情形。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社會的情況錯綜複雜,國際形勢也變化多端,治理的過程應該允許試錯和調整,不能太執著於一端。誠如俗語所說:“世有常理,而無常法”、“有永恒之道,卻無永恒之術”。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是“術”的範疇,無論是偏緊或者偏鬆都不是常法、恒術,不能墨守成規,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毫無疑問,當前市場化的改革之“道”是必須堅持的,但如何根據市場的變化而調整應對之“術”,則正在考驗最高決策層。我們傾向於認為,經濟增長與改革發展不宜偏頗,不能將兩者對立來看,需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經濟增長無需太介意一時的高低,改革舉措也不需畢其功於一役。

  我們常說中國需要改革的定力,其實也需要增長的定力。在經濟欠佳時,中國可以採取更加靈活的措施,不拘泥於過去的窠臼,無論是調整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要因時而動。比如,有人擔心前段時間的“微刺激”紅利到了9月就會耗盡,這多少有點杞人憂天,只要“微刺激”有效,又能避免副作用,那麼政策儲備還是充沛的,利率、稅費、投資等領域都還有發揮空間,關鍵是避免重蹈覆轍,並擇機而發。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