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崛起模式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矛盾性

http://www.CRNTT.com   2010-12-27 11:51:06  


  中評社北京12月26日訊/“中國目前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預計2019年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中國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左右,排在全球100位以後,那麼應如何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這種矛盾性?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關鍵在於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統計數字背後的結構和組成。”學者鮑盛剛撰文“中國崛起模式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矛盾性”,詳述如下:

中國的“被崛起”歷程

  中國崛起模式是一種“被崛起”模式,而不是一種通過自身積累,內生增長發展的模式。它是在全球化發展下,全球產業大轉移、大搬遷的結果。試想:當世界一半企業遷往中國,一半產品在中國加工生產,世界會怎樣呢?中國又會怎樣呢?

  在全球一體化時代,資本已超越國界,把全球作為一體,對資源加以整合配置以求資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潤的最大化,“U型曲線產業分工結構”正是這種配置的結果:即產前研發與產品的營銷在歐美,這兩者都屬高利潤,主要由跨國公司掌控,而處於中間的生產加工程序在發展中國家(主要在中國)進行,由此形成兩端高利潤、中間低利潤的U型生產配置曲線(也被形象地稱為“微笑曲線”)。

  為何選擇中國?因為中國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穩定的國內政治、完善的配套設施以及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這種選擇也具有偶然性,最初是港商、台商合資企業進入中國沿海城市,中國加入WTO後國外資本大量湧入,中國抓住了全球化的機會,成為全球最有活力的投資中心,同時它反過來又促進了全球勞動和產業分工,越來越多的全球公司希望抓住中國發展的機會,以免被邊緣化。正是這種互動和漣漪效應,使中國用30年走過了世界工業化200多年的歷程。

  1978年以來中國已獲得5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世界投資中心,美國500強企業前10名都有在中國投資,並且它們在中國的生意份額越來越大,超過其本土成為盈利的主要來源。開始轉移到中國的企業主要集中於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然後漸漸上升到中高端產業。

  其次,大量外資的湧入使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平均增長率達9.5%以上,是美國增長率的3倍。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製造業大國,有望明年超過美國,結束美國在製造業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