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包淳亮:中國大戰略的核心關懷

http://www.CRNTT.com   2011-01-20 13:59:39  


  中評社北京1月20日訊/“認識到美國主導的開放國際秩序與先前殖民帝國的差異,是思考中國大戰略時極端必要的基本功課。中國已是世界最大出口國,中國擁有為數龐大的外匯,中國的貨幣正開始走向世界;同時,中國是資源貧瘠的大國,而在當今的世界,中國不可能以赤裸裸的武力強迫他國成為中國的殖民地,卻可以在貿易中換取所需的各種資源。在世界市場開放的條件下,一些中國的地緣政治思考者,還嘗試提出排他的勢力範圍,實在是搬磚頭砸自己的腳;與此相對,維護世界市場的持續開放,維護目前的國際秩序“和平演進”過程,才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學者包淳亮的文章“中國大戰略的核心關懷”,詳論如下:  

  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學,或者更狹窄一點地說,地緣政治學,通常否定政治經濟的演進,認為過往的衝突在未來將可能極大類似地重複。在各種“權力轉移論”來看,從荷蘭到英國的權力轉移,英法之間的拿破侖戰爭,英德之爭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到美國取英國而代之,美蘇冷戰,以迄於中國崛起的不確定形勢,確實也是前車之鑒,多有令人不安之處。

  三百餘年前荷蘭的世界商業與金融霸權,未曾動搖當時歐亞大陸三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莫臥兒帝國,以及中華帝國在各自世界的權威。第一個真正的世界霸權可能是英國,但除非把英國殖民地都視為英國的一部分,否則英國也許從來就不是世界經濟第一大國,其經濟規模超越中國之前,可能已被美國所超過。英國霸權的秩序不是民族國家秩序,而是殖民帝國秩序。挑戰殖民帝國秩序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等,期望建立自身的殖民帝國,以今天民族國家得自主獨立觀點來看,是以不義挑戰不義。

自由貿易能解決資源貧瘠難題

  我們今日所習慣的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只是到最近半個世紀才逐步地被建立起來。這個秩序的建立與美國崛起過程中,以解放被歐陸帝國控制的殖民地為手段,打開市場的大戰略有關,因而有著美國自利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這反映了各個被殖民領土上的各族群團體的“覺醒”,並且其結果也確實建立了一個相對平等、開放的國際秩序。隨著蘇聯崩解,幾乎所有國家都加入了這個全球市場,而美國作為二次大戰以後的超級強權,最大出口國,既是這個世界秩序的主導者,長期以來也是最大受益者;加上1970年代以來美元在國際交易上的特殊地位,美軍在世界的角色,以及美國的自我認知,她既有維護這個市場的慣性立場,也是政策的理性選擇。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