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把成功穿在身上”的中國暴發戶

http://www.CRNTT.com   2011-01-28 10:45:52  


 
  “北京鎊”(指中國人在英國花的錢)已經在英國成為一個新名詞。2009年,中國遊客的開銷比前一年增長了3-4倍。

  位於東京銀座著名的三越百貨店內,售貨小姐用中文和客人交流的情形甚為平常。付款處貼著“我們歡迎使用銀聯”的告示,上了年紀的日本管理人員站在門口,給魚貫而入的中國遊客90度鞠躬。1月24日的日本《朝日新聞》以《期待中國人的錢包》為題,報道了日本靜岡縣為迎接來自春節假期的中國遊客而做的種種努力,包括提供中文說明、中文導購和相關金融服務。

  即使在中國特別行政區香港,來自大陸的購物潮也讓商品價格一再上提。“聖誕期間的折扣少得可憐,有些根本沒有,以往有很多兩三折的商品。”在中國銀行工作的小王和時代周報記者聊起香港目前購物現狀,“現在去香港購物的人真的太多了,過個關都要好幾個小時。”

  這些,僅僅是“中國人購物狂潮”的縮影。事實上,從倫敦的哈羅百貨,到巴黎的老佛爺百貨到米蘭附近的一些名牌工廠店,沒有人能預測中國買家的上限在哪里。

  據統計,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購買國。

  聖誕節前,57歲的香港房地產大亨劉鑾雄(身家25億英鎊)花3300萬英鎊買下了倫敦高檔住宅區一幢6層豪宅。 英國《每日郵報》指出,中國買家是目前倫敦最活躍的海外投資者。很多中國大陸人在倫敦物色房子(預算800萬-1700萬英鎊)。“如果這些中國人不買房,就會買公司,買很多公司。”

  是的,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和擴張在同步進行。從聯想收購IBM的Thinkpad業務到吉利整體收購沃爾沃,到最近的中石油收購歐洲的煉油廠和工商銀行收購美國東亞銀行。

  國際社會和輿論已經從一開始的驚詫、議論紛紛到現在的習以為常。媒體的觀點已經從“中國人會來收購嗎?”發展到“中國人會出價多少?”

  海外採購的第三個層次就是政府採購。“有人開玩笑說是‘坐著飛機吃大豆’(兩種我國政府近年來最常採購的商品)。”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杜金岷教授接收到時代周報採訪時形容中國的政府採購,“我們長期以來為了在短期內平衡國際收支,做了很多這樣的採購。”

  買家的尷尬

  “去年9月份我去了美國,感受很深。中國人,特別是富有階層的中國人在美國非常有錢,但是他們對奢侈品的追求並不讓我覺得舒服。”杜金岷感慨,“過度的追求奢侈品既不利於國家持續發展動力的提高,在西方人眼里,更多是暴發戶的形象。”

  外國社會對中國“買家”始終有一種微妙的態度。中國客人由中國員工接待,外籍員工往往冷冷地在一旁看著,似乎在看著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人。小偷們也總喜歡盯著中國人,因為都知道“中國人有錢,且現金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