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坐二望一”後的中國發展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1-02-23 09:49:21  


 
  事實上,從世界歷史看,貧困國家要想擠進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非常困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將33個國家列為“發達國家”,其中只有四個非歐洲經濟體在一戰前比較貧困,分別是新加坡、韓國、台灣和香港。有很多曾經發達的國家,在後來的國家競爭中,都衰落下去了。最典型的是南美的阿根廷,上世紀一段時期被認為是發達國家,但由於此後幾十年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管理不善,現在連中等發達國家可能都算不上。

  這其中的“秘訣”,我認為就在於能否如人民所願,實施變革以及變革的速度和路徑能否切合實際。以此來看,中國的改革儘管問題重重,但大的方向是在進步,而國際學界關於日本“停滯的20年”的說法,多少反映從日本內部的政經結構所存在的嚴重問題。

  除了取得全球“老二”的位子這一過程不易外,它也意味著中國現在有更多的資源和手段用來追求國家目標和國際正義,維護和謀取自身利益,以及解決國內問題。這點不展開來談。總之,中國的經濟超日不只具有象徵意義。

  不過,說到底,從前述中國社會的反應以及中國發展所付的代價來看,中國經濟還是大而不強。因此,中國政府從人均GDP角度堅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身份並非刻意低調,而是事實本就如此。民眾對待“老二”寶座的冷淡態度,似乎這個“老二”與自己的生活毫無關係,亦反映出中國發展方式的一個致命缺陷,即沒有把國家的財富讓人民分享。中國過於追求國強而輕視民富,或者以為國強後才有民富,從而在國家財富的分配過程中,把財富和資源過多地集中在政府手裡,以致變成了如今的“府富”。

經濟增長須富民

  本質上,經濟增長的目的,在於富民,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強不過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民眾的利益不受各種外在力量的侵犯,促進民眾的福利與自由。這也就意味著,經濟增長與個體的關係十分密切,而不是疏遠。如今民眾感受不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福利的明顯改善,並不是說經濟增長完全沒有造福大眾,而是說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由於可分配蛋糕不多,分配過程又存在不公,社會多數民眾的福利水平沒有隨經濟增長有同等的提高,致使大眾的相對剝奪感增強。

  歷史殷鑒不遠。18和19世紀初的中國,按目前的方式來計算,經濟總量也占到彼時世界的20%多,與當今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差不多。但是,國家無論內外,都危機四伏,幾十年不到,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這說明,單有經濟總量上的強大,還不能使國家真正強大。這裡面的原因當然很複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民並未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益處,無論收入還是權益,都普遍貧困。

  所以,要使中國成為全球真正的“老二”甚或“老大”,為世界其他國家所景仰和學習,撇開國際因素不談,從國內來說,在國家的根本價值觀上,我認為主要取決於中國自身的發展在滿足“民有、民治、民享”的程度如何。也就是說,一切的發展,最終都要用是否有利於人民來衡量。發展的成果不但讓人民共享,還必須做到讓人民自由地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私人事務和社會的公共事務。近代世界的霸權之爭充分也證實了這一點。那些只追求國強國富而置人民利益和權利於不顧的霸權國家,無一例外,都在隨後的國家競爭中衰敗下去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